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预防 >> 中医学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格致余论》等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相似于现代之痛风。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老认为,痛风虽属于中医学“痹症”“痛痹”范畴,但其又具独特的表现,“浊”“瘀”是导致痛风的主要病理因素,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正虚邪实。
痛风的发病过程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的过程,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而诱发。如《类证治裁·痛风》指出:“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证治准绳·痛风》认为:“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所致”,但亦有血气虚劳者,如《药学入门·痛风》说:“血气虚劳不营养关节、腠理,以及嗜食肥甘酒酪以致湿郁成痰流注关节者。”
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在于人体的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酒伤食、过度疲劳、七情内伤,或外伤、手术等诱因,内外合邪,浊瘀邪毒闭阻经脉,流注关节,发为痛风。主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脾肾失养,脾肾清浊代谢功能紊乱。脾主运化,主升清,脾运失司,湿浊内生;肾主水,主持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肾脏失司,则影响排泄,湿浊内停,化生痰瘀,凝滞关节,筋骨失养,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也就是说,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为痛风的发病基础。
2.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如居住湿地或水中作业,或冒雨涉水,或汗出当风,或环境湿冷等原因,在正气不足,且卫外不固之时,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即可入侵人体经脉,留着肢体、筋骨、关节之间,闭阻不通,发为本病。元代名医朱丹溪《格致余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3.诱因正虚邪侵,受寒劳累;或饮食不节,酗酒厚味;或复感外伤,或手术,或关节损伤等,均可加重经脉痹阻,气血通行不畅诱发本病。
痛风发病之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正气亏虚,经脉失养;或湿浊排泄缓少,留滞经脉;或脾运失司,痰浊凝滞关节;或感受外邪,邪痹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均致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红热、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形成本病。本病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恢复期则多为寒湿阻络。久病不愈则血脉淤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而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后期可内损脏腑,可并发有关脏腑病症,尤以肾气受损多见。肾元受损,气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外溢肌肤,而成水肿。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煎熬,可成石淋。若肾气衰竭,水毒潴留,可为肾劳之证。其中,根据邪气种类大致区分如下。
1.湿热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居处潮湿,淋雨涉水,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发热,或脾运不健,水湿内聚,酿生湿热。湿浊热毒之邪阻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流注关节,发为痹病。久痹不愈,可化寒湿为湿热,化湿热为毒火。其实质仍然是“湿浊”之毒“瘀”阻经脉为患。诚如《丹溪心法》所云:“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大凡痰火多痛,风湿多肿……亦必血热与瘀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
2.痰浊凝滞关节是重要的病机根源。如《万病回春》所言:“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痰浊内生,积热既久,熏灼津液为痰,痰浊流滞经络,一旦为外邪触动,气血愈加凝滞不通,则发为痛风。
3.瘀血为实证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湿热、痰浊久滞体内,必影响气血运行,不唯血瘀气滞,而且瘀血气滞又可为湿热痰浊胶结之处、凝聚之所而成为痛风。其中,瘀浊凝滞不得泄利,闭阻关节,为痛风病因病机之关键。饮食失节,脏腑失调,日久湿热毒邪酝酿而生,蒸灼气血津液,而成痰瘀。久则可由无形而变有形,闭阻经络、关节、皮肤、肾等可成痰核、肿块。有形之瘀更阻气血,导致关节持续疼痛,甚或畸形。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中称痛风系“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湿热之毒本应经肾之蒸化,从膀胱排出。而湿热之邪留注于肾,损伤肾之精气,使肾失其蒸腾气化之司。故痛风反复发作者,可致肾功能衰退。
对于痛风的成因,近代医家颇多阐微。张朋凌等认为,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正如《外台秘要》曰:“热毒气从脏腑中出,功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故其病机多为湿热痰浊闭阻经络,不通则痛。任世玉认为,本症之发热有外邪入里,郁久化热及痹症日久,耗气伤阴,阴虚则热,故其发热有虚实两端,病机关键多为本虚标实。陈汉玉等认为,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值得重视,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论述历节时提出了“骨历蹉跌”的征候特征,在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风毒”的概念,用“毒”邪的病理概念去认识历节病的发病规律,在辨证治疗上也开始确立了清热解毒的方法。王艺黎等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本病大多为居处湿地,平素喜食肥甘,致正虚脾弱,卫外不固,运化失司,使湿浊内生,聚而成痰,阻碍血行,血滞成瘀,滞留骨节筋膜,而发为本病。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进一步强调,“因人之体质强弱不同,禀赋各异,地土方宜、生活习惯不一,而受邪各有偏盛”。派生出行、着、痛、热、痹之殊;五体痹、五脏痹,则是六淫之邪侵犯机体后,蕴久化热酿痰,致痰浊、瘀血、毒热等阻于肌肤、筋、脉、骨骼,“久痹不已,复感于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故赞同朱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主要强调了内因,而认为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是在内因病变前提下之诱发因素”。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中有热,污浊凝涩;饮食不洁,酒色过度;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暑、湿之毒;情志不畅,伤脑动神等,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偏盛,阴阳失衡,而诱发本病。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冒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内蕴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如上所述,痛风应以朱良春朱老“浊瘀痹”之定义作为认识疾病本质的前提。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种特异性疾病,不能单纯从中医学“痹症”“历节风”去认识其病因病机,因为浊瘀(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主要病理因素,它可以留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故而又是引起各种代谢性疾病的病理因素。要从病机演变上将痛风与现代医学中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老年性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区别对待,加以重新认识。古人对痛风的病理要点的描述如“污浊凝涩”“恶血入经络证”,都是形容血液的“浊瘀”状态。现代医学已有研究认为,传统的归属痹症之痛风,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血瘀证和痰浊证均密切相关,痰(浊)瘀(血)相兼证反映血液“浓、黏、凝、聚”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痰浊证突出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的异常增高,反映血液高凝、高黏的状态。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