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诊断 >> 医师节人物一位院长的影像人生张志勇
作者:陈婕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你物理好,动手能力强,就去学影像吧”
张志勇与医学影像的结缘完全出于偶然,“那个时代信息比较闭塞,我高考时不知道该填报哪个志愿,当时我的班主任说‘张志勇你物理好,动手能力也强,就去学影像吧’,就这样我报考了长沙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像诊断专业。”
一个被动的开始却让张志勇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以至在大学毕业时,选择去医院放射科工作,并在8年后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同时毫不犹豫放弃了高收入的GE公司工程师offer,继续攻读影像医学硕博联读,获医学博士学位。
“影像科医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回忆起在上海医院放射科的受训时光,张志勇的言语间充满深深的眷念。但从他发表在网上的《影像科医生痛苦的培养历程》一文来看,硕博连读的这5年不但不轻松,甚至还是“非常痛苦”的。培训过程不仅包括在放射科中的各个亚专业轮转,还要承担起急诊值班的考验。
医院放射科最重要的特色——每天早晨放射科的大读片让张志勇感慨万千,这也是他眼中放射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医生受训的最佳时刻。大读片与考试有几分相似,“当一些基础问题你答不上来时,就会在几十人的读片会上接受上级医生的严厉批评。”张志勇至今感谢大读片的历练,“我诊断思维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是在早晨大读片中启迪后觉悟的。”
如何应对如此严格的培训,张志勇自有一套:在工作服口袋里备上一个小本本和一个数码相机,随时记录下每天所看到的一些自己认为或带教老师指出的有教学和研究价值的资料;当对某一个病变有兴趣研究的时候,他重点收集其影像学资料,特别是临床病例和外科手术记录等;每周安排2个半天去临床和病案室随访手术病理结果;就感兴趣的话题查阅文献,并在导师指导下写综述。
张志勇坦言,影像科成长出一位好医生真得特别辛苦,这个辛苦不仅是勤用脑和多动手,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坚持潜心探索。
“没想到业余爱好帮助我成了最年轻的副院长”
受父亲的影响,张志勇从小爱上了无线电,并给高中班主任留下了“物理好、动手能力强”的印象,这也是他之后与影像结缘的一个伏笔。在医院放射科受训和留院工作的日子里,虽然课业和工作繁忙,但张志勇对无线电的热爱依旧,帮同学同事们维修无线电几乎成为他业余生活的“主旋律”。
“医院宿舍订了2份杂志,一份是医学专业期刊,另一份是无线电方面的,这让收发室师傅很搞不懂,竟有医生订这类杂志。”也许是这个爱好在当时比较奇葩,加之当时医院正缺少电子电器设备方面的管理人才,张志勇在不知不觉中引了起院领导的 张志勇至今谦虚地认为,也许是自己对无线电的热爱在冥冥之中铺就了他的副院长之路,不过反观他的这一兴趣,其实和医学影像有几分相似。“维修无线电其实和医生诊疗差不多,也要做到问病史(如在什么状态下出故障的?出故障时有什么表现?)和查体(通过电表等工具进行检测),然后才能进行诊疗(找到问题并动手维修)”。
在担任医院副院长的5年间,张志勇完成医院管理者的蜕变,他亲切爽直的为人和不拘一格医院职工的信任,他个人也在建筑与机械设备方面有了更深更广的认知,“就像读了医学影像之外的另一个博士学位”。不过,在最初的3年内,张志勇几乎没有减少日常的影像科工作,发报告、看门诊、给进修医生讲课、组织读片、去临床和病案室随访手术病理资料等照做不误,只是更多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那些年我没有节假日,每天7医院,晚上11点回家”。
这,就是张志勇最初为兼顾两者、平衡两重身份所付出的时光代价!
“做好院长,也要坚持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好影像科医生”
年12月22日,张志勇临危受命担任新筹建启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卫中心——主任(即院长,该院前医院),展医院院长与影像科医生的十年艰辛交集。
回望十年,如白驹过隙,但是对于身临其境的张志勇来说却五味杂陈:影像科医医院院长的身份而不得不作调整,专业理想在行政职务面前只能做出牺牲。因为张志勇当时所面临的背景是,公卫中心因整体搬迁远郊而引发了发展大滑坡,这所具有90年历史的老院几乎落后于医院的平均水平。
舍而不弃
公卫中心在市区远郊筹建,医院除原址的门诊部外整体迁入,这是上海市政府一号工程,也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巨大期待让掌门人张志勇“压力山大”。上任伊始张志勇每天奔波于远郊总部与市区分部的70公里之间,自驾车的便捷没多久就被无尽的疲劳感所吞没。有时一天多次往返两地,脑医院大小事务,逼得他不得不经常在高速公路的停车带闭眼片刻。“我眼睛用力都睁不开,再不停车,就出危险了”,“那时,如果看到高速停车带上有人停车打盹,大多数就是我”。为了确保安全,张志勇最终放弃了自己开车提高效率的做法,由医院配备司机,以储备更多精力工作。
没时间开车,当然更没时间经常参加学术活动,曾任中华放射学会心胸放射学组副组长的张志勇只能忍痛割爱、让贤。更为不易的是,为了让自身医院更匹配,张志勇从年起对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早期诊断进行影像与病理学等对照研究,这与他十多年来擅长并挚爱的肺癌影像诊断相距甚远。
寸心坚持
张志勇为专业给行政让路划了一条底线——每周保留半天门诊,并接受院内会诊。每周五上午的门诊是他最纯粹的行医时间,虽然已是主任医师和教授,但他仍把门诊费定为20元,让患者花很少代价就能就诊,并常利用”偷“来的睡眠时间回答网友咨询,获得了好大夫网站上疗效和态度满意率双百的“佳绩”。“张院长平易近人,没有院长架子,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帮我看病,安排我立即检查,急病人所急”,“张教授态度很亲切,读片很认真,及时解决我的疑惑,还告诉我下次复查该做怎样的检查”,张志勇的精湛医术与仁爱真诚付出得到病友不计其数的感恩反馈,还深刻影响一位远在江西的放射科同行。
多年前,一位江西病人因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肺门淋巴结大而被外院诊断为晚期肺癌,他的爱人是放射科医生,在她绝望的时候通过好大夫网站发出求救信息,张志勇主动读取她的相关资料通过细致读片后推翻了癌症的诊断,认为肺结节病可能性更大。果然,激素治疗有效验证了他的诊断。差点儿失去希望的病人和家庭终于“重获新生”,那位放射科同行由衷感慨,“我真惭愧自己是放射科医生”。
对一位专心行医的医者而言,出版一本专业书籍并不太困难,可是对于身为院长的张志勇而言,一本80余万字的《胸部疾病循证影像学》却是耗去他无数黑夜黎明、见证“时光神偷”之作,堪称“十年磨一剑”!其实这本书的目录早在年张志勇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修时就已拟定,无奈回国后他就投入了公卫中心的紧张工作,时间反而成了他最宝贵的奢侈品。
举一反三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张志勇在公卫中心工作的十年间,包括H1N1、H7N9和埃博拉在内的三次重大疫情先后来袭。诊治传染病并非张志勇的专业特长,可他借鉴了影像科医生的思维方式——条分缕析、全局与局部兼顾、探寻现象背后本质——领军公卫中心全体同仁成功应对了3次重大疫情,为上海铸就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
另有一次“险情”让张志勇终身难忘。年,正值公卫中心外宾病房开张,一位法国老外因在飞机上发烧疑似传染病被送了过来。那天回家路上,张志勇接到紧急电话说“老外病人病情突然恶化,外院会诊专家已从市区赶来”,闻讯后他医院。进入病房,张志勇快速询问病人情况并旋即找到“真凶”——原来是鼻胃管误插入气管所致。待外院会诊专家赶到时,险情已经排除。身为影像科医生的张志勇为何能应对棘手的临床问题?这不得不再次感谢医院的培养,曾经担任放射科医疗秘书的张志勇,其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对造影剂过敏等危急患者的抢救。“老外病人此前情况很稳定,病情急转直下一定有诱因,加之我作为影像科医生比较擅长观察和分析,进病房时就注意到鼻胃管的引流物有异常,询问病史后更确认无疑了”。
心愿
作为影像科医生、院长以及无线电发烧友,张志勇经常与高精尖电子设备打交道,他的办公室中甚至有一个云存储服务器,方便其进行远程办公和读片。张志勇有一个宏愿,就是用移动医院厚重的围墙,正如现在我们凭借手机就可办理乘坐飞机的体验一样。未来,病人只需通过手机就能进行挂号、配药、支付、入院登记、选择床位和医生等一系列自助服务。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保护传染病病人的隐私,而且能节省就医时间和成本,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病人。
有人曾经问张志勇,“影像专家、医院院长,哪个角色更让您感到更幸福”。张志勇回答说,“不能单纯考量我喜欢哪个角色,因为两者的职能完全不同,如果两者合二为一,可以是专家型管理者或是管理型专家,这种结合可能我更喜欢。但要笼统地说幸福,公卫中心院长不如影像诊断专家幸福,这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图片组合一:
习惯于住在远离市区70公里的金山总部不回家,习惯于深夜读片、解疑难,习惯于凌晨在微弱的天光里码字著作……执着于医学影像专业的张志勇乐于做“时光神偷”。
图片组合二:
为了给属下同行做一次十分钟的《MRI安全知识培训》,身经百战、出口就可以成章的张志勇清晨写下整整一页半的备课提纲,条缕清晰,字体端正……
(本文为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閭e姣旇緝濂?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jc/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