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预防 >> 人物志汪志红教授有始有终,守到最后
人物志
汪志红教授
有始有终,守到最后
当意外来临之时,总有人会默默出现,护你周全。其实,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只是在被需要的那一刻能站出来。
让前线凯旋归来的汪教授,带你感受同一片天空下,一样的清晨和深夜,不一样的疫情,不一样的武汉。
最勇敢的人,平凡之中最伟大的故事
01年的全民抗疫阻击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驰援湖北的英雄不负众望平安归来,这其中的动人故事,正等待着被传颂。
让我们一起跟随汪教授的讲述,走进这个春天的故事。
汪志红教授是重庆医院的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是重庆市第八批援武汉医疗队(重医附一院国家队)队员,也是有三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年2月13日至年3月20日,汪教授所在医疗队整建医院重症病区工作。2月14日晚上,她是首批进入病房收治新冠重危患者的8名医生之一。年3月22日至年3月29日医院东院区管理重危患者。在武汉工作的46天里,汪教授作为医疗组长带领10多名医生攻坚克难,以身作则,视病人为亲人,全力救治。医疗队共收治患者人,先后救治危重症81人,治愈出院82人,病区清零整合转科30人。医疗工作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赞誉,每一位患者都向医疗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汪教授说到,在这场劫难中,患者才是真正的最痛苦的那批人。他们焦虑、恐惧、抑郁,有的甚至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念。但医疗队竭尽全力,精准施策,规范诊治,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最令她难忘的是诸多病人出院时都说:“你们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将终身不忘这份救命之恩”,这就是患者对医生最真诚的告白。
在这张合影里,汪教授拿着一块写有“有始有终,守到最后”的纸牌,其实,它不只是见证了这无私无畏的大爱,更是对所有人的期望。困于艰难也好,身处危机也罢,无论你是学习还是工作,是生活还是追梦,都要善始善终,坚守自己的理想,绝不放弃。
揭秘汪志红教授的职业生涯
生平简历汪志红,女,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重医一院糖尿病肾病亚专业带头人。现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全国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同年至重庆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年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访问学者。
2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肾病、肥胖。
3擅长领域糖尿病及并发症、肥胖、痛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4事业成就近年主持科委、参与自科及等纵向项目10多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近20篇;参编著作及教材8部;参与了首个“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临床指南”的撰写。
抗疫一线采访实录
03当汪教授援鄂凯旋归来之时,正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时节。归来的英雄,值得春雨滋润,更值得骄阳迎接,也少不了小编采访汪教授激动的心情。
抗疫期间的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能为我们讲述您一天的工作和作息是怎样的吗?
首先我们重医附一院第四批医疗队派出的人(国家队)援医院,这里是医院,所以我们相当于深入到了一线疫情最严重的地方。
我们医疗队接管重症病区,我作为医疗组长,不仅要查房,还要值二线班、咨询班,担任队医以及医疗队协调工作。进入隔离病房,一般是:7:00起床,8:00步行20医院,然后穿上防护装备,9:00接班,一直工作到15:00下班。下班后步行回驻地进行防护消杀,短暂休整后才能进餐。
晚上有医疗组长例行会议,主要内容是梳理病人病情,讨论并优化重危患者救治方案。此外,还要参加防护知识、新冠指南、危重症救治、医院运行流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当一天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会跟家人及亲朋好友报一个平安。
据我们了解,您擅长的领域是糖尿病这样的内分泌方面的疾病,似乎和新冠病毒这样的传染病关系不大,您为什么会走上抗击病毒的一线战场呢?
一开始我也怀疑自己该不该报名,但许多新冠病人都伴随着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也需要我们这样的专科医生进行专业化的处理,而且同行的医生中有重症、呼吸、感染等方面的专家,正好可以多学科联合救治。同时,我报名参加突击队的时候,新冠疫情已相当严重,武汉又有不少医生感染倒下,大量病人期盼白衣天使,我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因此,我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第一线。
您在抗疫期间,心中一定会承载着极大的压力和焦虑吧?
对我而言有两个阶段的压力比较大。
第一阶段是第一次进病房的时候。感到有压力的原因,一是自己不是传染科医生,平时没有防护经验,二是不清楚病人情况,三是担心感染风险。但这些压力在我看到病人并全力救治他们的时候就消散了。
第二个阶段是接下来的1-2周。首先,因为新冠传染性强,许多病人的亲人也被感染或去世,导致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不配合治疗,有的有自杀倾向,这让我们增加了救治难度和工作压力。其次,不同医疗队之间、同一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之间都需要磨合。再有,身穿防护服长达7小时,期间不能喝水、进食及上厕所等,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诸多不便。此外,新冠没有特效药,而且当时对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效果不太理想。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我想请问一下汪医生,这次疫情过去之后,您认医院应当如何在和平时期保证战斗力量,以防备这样的情况重新发生呢?
医院非常重要,传染病十分威胁人类,这次新冠也是全人类的灾难。从传染科的专业角度,一方面应该去规划、完善国家关于慢性疾病的防控里面传染病的上报系统和处置系统等;我相信此次疫情之后国家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同时,许多人关于传染病的知识是缺乏的,传染科应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非传染科医生也要应加强对传染病方面的重视并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够尽早识别并上报,尽可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冲锋陷阵,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觉得在国家、民族、同胞面临危难的时候,能否候挺身而出,勇敢逆行,这是对我党性的检验和医者仁心的考验,检验我作为一名具有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考验我作为一名医生能不能真正履行“救死扶伤、竭尽全力解除人类之病痛”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最终取得抗疫的胜利,我作为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之一,感觉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和政府是无比的坚强和伟大。这次冲锋陷阵,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无怨无悔,我将终生珍视这笔宝贵的财富。
最后,就您的看法,您觉得这次疫情向人们警示了什么?
第一点,传染病的危害非常大,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第二点,我们要敬畏大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三点,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小编有话说冬去春来,柳暗花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的战争中,他们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从寒冬走向暖春。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的前辈用自身行动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让大家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努力,再次认识医学生的身份和肩上的使命。
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英雄,虽然我们没能请缨与你同袍,但我们知道,我们最后会成为你。
文稿/IMG新媒体崔静常桂熊熊乾江
职业规划部张晓婷
审稿/IMG新媒体黄凌云
排版/IMG新媒体马驰名
往期回顾:
成长十三班
“云上集结”,小十三启航!
抗疫
老党员“疫”路前行精神不老
抗疫
志愿者采访:以青春的名义上“战”场
德润铭医公益有您圆梦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