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预防 >> 痛风的中医认识与实践
传统,是挥之不去的信仰。
最近有不少病友组团来找我看甲亢、甲减、咳嗽、胃炎、失眠、水肿等非骨科疾病,甚至有人找我看不孕不育,每每遇到这样的病人,我诊必躬亲,治必细酌,虽不敢言悬丝切脉、悬壶济世,但常常治愈。
常自以为对中医有许多感悟,有许多睿智的思考,因此常常有一种冲动,想写些东西与大家探讨和分享,然而迟迟不敢动笔,一是唯恐自己才疏识浅,孤陋寡闻;二是实在是一直忙碌,很少能静下心坐下来深入思考、深入分析、深入总结。
忘不了,承诺导师写中医治疗痛风的优势,今天尝试写写个人心得,恳请批评指正,希望能让更多患友减轻痛楚,希望能让更多人受益,远离病痛,健健康康!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和组织而引起的关节炎,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西药治疗痛风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有病人一吃苯溴马隆就觉肠胃不适、恶心、尿频;一吃消炎止痛药就头晕、心慌等,而使用中医药治疗降低尿酸,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往往也不错。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症的范畴。《格致余论痛风论》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油凝湿,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此受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筋骨,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痛如虎之啮。”《医学入门》认为:“形祛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痛多痰火,肿多风湿”。
现代医家通过广泛实践,深化了痛风的认识。吴生元认为痛风的发作是由于风寒湿邪阻痹经脉,夹内在痰湿相互交作,邪气不得外散,郁遏化热于皮肤腠理。寒热交织,在里为寒湿阻痹,经脉气血不通,在表为痰湿郁热蕴结不得外散,而发此病。王乙黎认为痛风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所致,最终均可归结为“毒”,邪毒的滋生主要来源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而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论点,认为“痛风”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乃为浊毒瘀滞使然也。
师古化之,借古开今。综合分析历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我们认为痛风基本病因病机是机体虚弱,血中有热,饮食肥甘,脾运失健,肝失疏泄,浊毒壅滞,不得泄利,凝滞关节。初始可不发痛,日久痰瘀互结,逢外邪相扰,闭阻经络而发骨节剧痛。日久失治,或治疗不当,饮食不当,不良刺激等,可使慢性痛风急性发作,久而久之变生痛风结节,或血败肉腐,渍浊外渗,或浊毒久稽,壅塞三焦,殃及性命。结合临床实践,根据“肾为先天之本”、“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理论,在中医平衡观、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观点指导下,提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虚、湿、毒,概括痛风的病机为肾虚是根本,肝失疏泄是根源,脾虚是重要环节,治疗原则是补肾疏肝健脾。
关于痛风,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认为:
1、对于年轻的痛风患者,其体多虚胖,平素好食肉,好喝饮料,我们认为湿热湿毒是患病基础,浊气排出困难是发病关键,治宜疏肝健脾、清热利湿。
2、对于老年痛风患者,其体多虚,胖或瘦,平素好食海鲜、动物内脏之类,好饮酒,病情反复,我们认为肾虚是患病基础,湿浊蓄积停滞,瘀浊凝涩,排泄受阻是发病关键,治宜补肾调肝、健脾祛湿。
3、临床辨证常分型为:湿热流注型、脾虚湿浊型、痰瘀痹阻型、肾虚肝郁型。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痛风的认识,认为痛风急性期多属于湿热流注型,脾虚湿浊型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痰瘀痹阻型相当于间歇期。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治疗痛风呢?
1、中药内服。急性期常清热利湿泻浊,常用黄柏、知母、苍术、牛膝、泽泻、地骨皮、土茯苓、虎杖、白术、木瓜、萆薢、山慈姑、忍冬藤;慢性期常健脾除湿;化痰祛瘀;补肾疏肝。临床常用:海螵蛸、石菖蒲、白术、柴胡、当归、白芍、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泽泻、郁金、威灵仙。临床随证加减。
2、中药外敷。比较推荐,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局部常见红肿热痛,可以用双柏散、四黄散等局部冷服。慢性期可外敷化痰除湿、活血通络的关节巴布剂。
3、针灸。对于风寒湿痹者宜针灸并施,而风湿热痹者宜针不宜灸,久痹正虚以灸为宜。急性期行泻法,恢复期用于平补平泻法。常用穴位:脾俞、血海、丘墟、太溪、三阴交、太冲、太白等。
4、推拿。主张痛风恢复期运用,可以采取推、拿、按、捻、搓、摇等手法,由轻到重进行。如点按合谷、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
另外,特别强调预防痛风反复发作,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戒酒,不要经常居于潮湿处,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限制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增加少盐多钾食物的摄入,多饮水,多食碱性食物。
后语:承蒙关姐和各位朋友持之以恒的鼓励与指导,深表感谢!坚持有规律性的原创写作,经历人生最美妙的改变!希望各位亲在阅读后顺便点赞、转发,传递善良,以利于更多人的身心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