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科学大讲堂 http://mini.eastday.com/bdmip/171127183620709.html

戳上面的水族圈   溶解氧是决定鱼能否生活在水里的必要条件,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或者增多直接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解决办法就不用小编教您了把,那就是..麻溜的打开氧气被...)水质的好坏或者藻类过多,消耗大量氧气也是缺氧的一方面,所以不是养草的鱼友们就要平时注意自己的鱼缸水质和藻类了!二、疾病这里主要指寄生虫病、肠炎病、细菌性烂鳃以及肝胆病。对于这类疾病需要对症解决了,不要盲目用药!小编在观赏鱼常见病中就有对相关疾病的解决办法,可参考一下以对症用药!三、中毒中毒直接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严重的中毒还会危及鱼类的生命。对于家里的观赏鱼中毒有几种:一是氯气中毒(没有困水直接哗哗的自来水养鱼的),二是食物中毒(腐败变质的食物引起),药物中毒(过量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敌百虫等以及长时间高剂量在饲料里投喂药品造成鱼体肝脏发生中毒,都会引起鱼类厌食。因此,正确用药是关键。)四、食物可直接影响鱼类的肠道消化吸收及适口性,诱发消化不良及肠炎,久之会引起厌食。食物变质小编前面已经说了。食物原料新鲜度不佳及一些异味较重的原材料添加比例过大会降低饲料的诱食效果,鱼儿的摄食率肯定不好,必然会引起厌食。食物的大小,突然换食物鱼儿也是会不适应的!五、水温太低鱼类是变温动物,摄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温。(解决办法:俩字加温,一般热带观赏鱼的温度在23到28为宜)

肿嘴病:肿嘴病由黏球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病鱼从吻端至眼球处呈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成絮状。(白头:病鱼自吻端至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或成乳白色)详解:此病是粘球菌的一种,与上述水霉病病原体球菌的形态很相似。此菌为好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7.2左右,pH在6.0~8.5之间都能生长。肿嘴病的症状: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一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为发病高峰。 肿嘴病是如何发生的:由病菌体感染所致,体质较弱的鱼群感染几率较大!肿嘴病的治疗:对于观赏鱼来说用3%食盐水混合土霉素药浴病鱼10分钟,比较好以下两种不太适合观赏鱼!鱼群较少,药量过大不但不会有效,反而造成死亡,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新,经常用生石灰消毒、调节水质。用1mg/L漂白粉全池泼洒。注射庆大或先锋霉素(孢头拉定或头孢菌素Ⅴ)4万单位(或30mg)/kg,全池添加双季铵碘(双季铵盐络合剂)0.1ppm肿嘴病的防治:适量高浓度的高锰酸钾泡缸是可以的!开缸时一定要对鱼缸残留的高锰酸钾冲洗干净!对于以下的防治小编不建议观赏鱼使用,防治时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漂白粉洒入鱼箱作消毒处理,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零点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洒入,效果都很好。

气泡病所谓气泡病是指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度饱和而进入鱼体内并栓塞在鱼体组织中的一种疾病。   气泡病的原因:产生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种:(1)地下水(尤其是深度超过90公尺)因地下水含有过量的氮气,在没有经过充分曝气或减压处理的情况下直接立即导入缸中,此时地下水中的氮气将会被迅速释放再进入鱼体组织内而发病,有些地区的土壤原本就含有多量硝酸盐化合物,使该地区之地下水含有过饱和氮气,如以这种地下水为缸水,即使深度不超过90公尺也易引起气泡病。(2)缸中植物性浮游生物过多 一旦缸中植物性浮游生物过多且又经灯光长时间照射,在光合作用下将产生大量氧气致使缸中溶氧量过盛后再进入鱼体组织内而发病 (3)物理性吸入主要是水体下落高度过高产生的气泡过多和气石充气量过大,气泡浮出水面被鱼鳃吸入体内,在血液中形成气泡堵塞血管,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4)不当充氧主要在于饲养缸或运送过程中,直接于水中加压充入过量纯氧。使水中气体达到过盛状态而造成。这些气体一旦进入鱼体组织中,会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种症状与病变,如呼吸困难/突眼/贫血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绝不可过于轻忽。一般溶氧饱和度高于%即被认为是有危险性(但不得低于70%),若高于%则有致死性   气泡病的症状气泡病的外观症状是在体表附著有大小不一的气泡,常见于头部皮肤/鳃盖/眼球四周/角膜等处。对光检查这些部位则不难发现气泡的存在,若气泡积蓄在眼球内或眼球后方,则会引起眼球肿胀,严重时可将眼球向外推挤而突出,所以气泡病亦为突眼症的原因之一。若气泡栓塞之部位在于鱼鳃中,腮丝血管病变(肿胀或是充血)则会引起病鱼呼吸困难,急性病例较易发生于鱼卵孵化期或鱼苗期,病程往往只有几分钟,却可造成%死亡率,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大、突眼、腮丝肿大及卵黄囊异常膨大,但是绝大多数病例属于慢性。气泡病救治一旦发现患气泡病,鱼缸应立即进行换水动作,并加强缸中过滤及抽水量,关闭所有打气设备及灯照,以增加水中气体之交换速率,将过盛之气体迅速带离缸水。

蒙眼病,先看鱼的眼睛,看上去是不是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膜,看不大清楚鱼的眼睛。这就是蒙眼病。

造成蒙眼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鱼缸中的水质逐渐变得浑浊不干净,或者在热带鱼受伤后受到病菌的感染,都会导致热带鱼患上蒙眼病。一般来说,当鱼眼球的表面出现白蒙时,这就表示鱼儿的蒙眼病主要是水质恶化造成的。

此时应该及时的为鱼更换新水,并且在新水中添加3%浓度的食盐或者加入适量的广谱抗生素(青霉素土霉素呋喃西林等),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同时将鱼缸中的水温提高到30-33摄氏度,同时搭配使用专业的治疗蒙眼病的药物进行治疗,一直到鱼的蒙眼病治愈为止。当鱼眼球的中心或附近产生白化现象,严重时会有絮状物出现,突出物有时也呈锥形时,这就表示鱼儿的蒙眼病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或者眼膜受伤后感染造成的。这是可以使用青霉素等专业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加强热带鱼的饮食管理,加强食物的营养供应。在饲养鱼的过程中,饲养者不应该等到鱼儿患病之后才进行治疗。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避免防止鱼儿换上蒙眼病。在饲养的过程中,要加强鱼缸中的水质净化系统,保持水质长久干净。同时,还要加强鱼儿的饮食管理,提供营养更为丰富全面的食物。

头洞病

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是一种很常见并且死亡率较高,如果受到细菌二次感染救活的几率非常低。

头部穿孔病是由于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治疗方法将病鱼捞出将鱼捞出并固定好不要用力,最好是用干净的湿软布将鱼的眼睛蒙上可以让鱼安定下来(鱼的背鳍非常锋利容易伤手,如图操作一定注意背鳍的尖刺),用准备好的医用棉签将创面滚动向前擦的方法,将创面清理干净(医用棉签不可重复使用)。创面较大的,要将创伤洞里的粉刺状的白色粘稠物轻轻挤压,并滚动擦拭清理干净(医用棉签不可重复使用)。用干棉签将清理后的创面吸干水分,以使创面保持相对的干燥(医用棉签不可重复使用)将准备好的药粉(呋喃西林)倒到吸干后的创面上,再用干净棉签将药涂抹均匀(医用棉签可重复使用)。最后将药棉轻轻压几下使药面能与创面填满(这样可以在水中坚持更长的时间)。最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防止进水造成二次感染

痘疮病病状:发病初期,体表或尾鳍上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的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和厚度,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病鱼消瘦,游动迟缓,食欲较差,常沉在水底,陆续死亡。

病原: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是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注:外国文献报道是病毒,日本的佐野德夫认为不是病毒,而是上皮组织瘤。

流行情况:此病是水质污染引起病菌感染,锦鲤,罗汉鱼,鹦鹉鱼是高发群体。

防治方法: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疖疮病病因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5~0.6)微米×(1.0~1.4)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无芽孢。琼脂菌落呈圆形,直径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适培育温度25~30℃。症状在鱼体躯干的局部组织上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如人类疖疮病相似的脓疮。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   典型的症状是: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增多,病情发展,肌肉组织溶解、出血、渗出体液、细胞游离,里面充满脓汁、血球和大量细菌。患部软化,向外隆起。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隆起的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继而坏死、溃烂,形成火山口形的溃疡口。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灰黄色的混浊或凝乳状。   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患处真皮发生肿胀、变性、充血、出血,但尚未坏死。病灶中心的骨骼肌纤维完全解体,在其中可看到大量杆菌、脓液及少量已坏死、解体的炎症细胞。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不清,细菌在组织内蔓延扩散,大量炎症细胞弥漫地浸润于组织间隙,脓性渗出物沿着较疏松的组织间隙扩散,为渗出性炎中的弥慢性化脓性炎,即蜂窝织炎。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即可作出诊断。有些粘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也可引起体表隆起,患处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及皮肤充血(如鲫碘泡虫寄生在鲫鱼头后部的背肌中)。区别这两者,必须用显微镜检查病灶中心处的压片,前者可看到大量杆菌无粘孢子虫寄生,后者则相反。三、治疗方法1、预防(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2)药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体呋喃唑酮药浴鱼体30分钟,可消毒受伤部位,防止细菌感染。2、治疗(内服与外用)(1)内服磺胺类药物,混合饲喂,连用5天;(2)内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饲喂,连用20天。(3)内服抗生素类,连用10天;氯霉素,连用5~10天;四环素,连用10天。(4)内服氟哌酸,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①预防此病应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外伤。②待脓疮成熟后开刀排脓,再用呋喃西林水冲洗干净,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剂均可收到较佳效果。严重者立即淘汰,发现身上有鼓疱者捞出单独治疗。③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

打印病(腐皮病)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Punctatasubsp.punctata),主要特性如下: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6-0.7×0.7-1.7微米、中轴直形,两侧弧形,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联,少数单个,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直径1.5毫米左右,48小时增至3-4毫米,微凸,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半透明、灰白色。适宜温度28℃左右,65℃半小时致死,pH3-11中均能生长。病状: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防治办法:1、加强饲养管理,勿使鱼体受伤。夏季经常换水,可有效预防此病。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涂抹病灶。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20ppm浓度浸洗鱼体,当水温20℃以下时,浸洗20~30分钟;21~32℃时,浸洗10~15分钟,用作预防和早期的治疗。4、用红霉素2.0ppm~2.5ppm浓度浸洗鱼体。水温在34℃以下,浸洗30-50分钟,此药仅用作治疗,每天浸洗一次,可以连续3~5天,直到病情好转。小编经验之谈:呋喃西林鱼店有售,医院有售。

脊柱弯曲:征状:症状是鱼的脊柱弯曲成S形。起因:可能是由于稚鱼期使用药物不当、水质不良加上运定量不足或营养不良造成。或者是身体内的寄生虫或者是基因缺陷造成的,而对于大鱼来说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治疗方法:治疗几乎不可能,关键在于预防、保持水质清洁、注意营养均衡而充分、尽量预防其它的鱼病并尽量不要使用药物、放入扬水马达增加鱼的运动量、水族箱要尽量的大。

打粉病又称白鳞病病原: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中的浮游植物。身体呈肾脏形,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纵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过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呈酸性(ph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病症: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治疗方法:提高池水的酸碱度其方法是取0.5一l克生石灰,溶于50千克水中充分搅拌,待充分溶解沉淀后将溶液泼洒全池(缸),使池(缸)中的酸碱度调节到pH为8左右。成鱼可用2%一3%的食盐水涂洗全身,清水过洗后入干净嫩绿水静养,隔天1次,数次即可见效。早期处理在发现鱼病早期,可把金鱼养在嫩绿水中按每12.5千克水中投放青霉素40万一80万或庆大霉素8万一16万等抗菌素药物,停食或少食,多晒太阳杀菌也可以治愈

注意区分白点病与打粉病的区别

寄生虫类疾病口丝虫病症状:病鱼皮肤上有一层乳白或灰蓝色的粘液,使金鱼失去光泽。鱼体破伤处往往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形成溃疡,使病情更加恶化。当口丝虫大量侵袭皮肤时,鳃上也大量出现,由于鳃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病鱼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病原体:口丝虫主要生活在2—30℃的水温中,一旦达到12—20℃,就可以进行大量繁殖,以24—25℃,PH值5—6时最容易繁殖。口丝虫主要以宿主的细胞碎屑为营养进行生存,繁殖时可以直接分裂,以纵二分裂法,可直接传染转移宿主,不需要中间宿主,水温在24—25℃时最为活跃,水质偏酸时也容易大量繁殖,几个小时就可以产生一代,在环境不适应时可以形成具有抵抗力的孢囊,附着于鱼体或者池底中等待机会。年龄愈小,对此病愈敏感。此病流行季节是秋末至春季。如条件适宜,病情发展极快,3-5天幼鱼大量死亡。防治方法:(1)用2%食盐溶液浸洗5-15分钟。(2)用20ppm高锰酸钾液在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水温20-25℃时浸洗15-20分钟;25℃以上,浸洗10-15分钟。(3)用0.5-0.7ppm硫酸铜溶液全池遍洒。有些鱼缸缸边长着丝状藻类,施放硫酸铜后,会杀死丝状藻类,引起水质变坏,必须注意。(注意用量!超过0.7pmm可造成鱼类死亡!!)

锚头蚤病锚头蚤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锚头蚤(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锚头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锚头蚤病较多。此虫对观赏鱼危害较大。

症状: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蚤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治疗方法:1.锚头蚤的数量不多时,可用镊子除去。如数量较多时,可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的方法。2.当水温15-20℃时,用10-20ppm的浓度浸洗1-2小时,每天洗1次,3天后锚头蚤全部死亡。3.如水温在30℃以上时,要降低浓度。用1%高锰酸钾涂抹虫体和伤口,约经30秒钟,放入水中,次日再涂药1次,再用呋喃西林全池遍酒,水温20℃以下时用1.5-2ppm浓度;20℃以上时,用1-1.5ppm浓度。经4-7天,蚤体腐烂而软化,然后用镊子将虫体取出,再涂药或泼洒药物,使伤口愈合。4.可在病鱼的水族箱内喷洒0.25ppm的敌百虫,每周撒一次,洒4次,要覆盖掉锚虫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敌百虫对成虫和虫卵无效,因此只能杀灭脱开鱼体。

斜管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在春末冬初十分容易引起斜管虫病,斜管虫因为身体腹部正中不喂有一个圆形胞口,胞口有一个漏斗状的口管,斜管虫因此而得名。作为一种单细胞寄生虫,斜管虫背部稍隆起,覆面则十分平坦,从腹部看的话左边直,右边呈弧状,身体前薄后部厚重,腹面看好似一颗卵,但是一旦斜管虫将死或者刚死,就会变成圆形,斜管虫的腹部长有细密的纤毛线,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但是其余部位却没有纤毛,斜管虫的腹面中部是裸露的,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大核圆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病症:发病初期,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出现,仅少数个体浮于水面,摄食能力减弱,呼吸困难,开始浮头,反应迟钝,疑似操作不慎和刚上箱对新环境不适产生的应激反应;再加上水温较高,根本没有考虑斜管虫感染。此后几天持续阴雨、低温,饵料鱼供应不足,鱼苗游动无力,在水中侧游、打转,每天都有少量死亡,到了后期呈暴发性死亡,此时斜管虫引起的鱼病基本上无解了。死亡个体体色稍深,口张开,不能闭合,体表完整且无充血,鳃丝颜色较淡,皮肤、鳃部粘液增多。剪取尾鳍和鳃丝镜检,发现大量活动的椭圆形虫体,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视野内达个以上。由于虫体的强烈机械运动,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鳃丝肿大,导致呼吸困难而使鱼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1.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由于福尔马林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因此在药浴时要及时给水中打氧。2.较常见的方法是用2%—3%的食盐浸泡病鱼10—15分钟左右,一天一次即可。3.高锰酸钾浸浴,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4.可以用亚甲基蓝稀释后进行全缸消毒

钟形虫病钟形虫又称吊钟虫、杯体虫、舌杯虫,是水中常见的一种固着性纤毛虫,可附生于池壁池底、水中植物或其它物品上,以水中有机碎屑及微生物等为食,在高水温、富营养化的环境中很容易大量繁殖滋生,附生于鱼的体表皮肤、鳍及鳃,尤其是鱼体受伤时更容易感染,造成疾病处理上的困扰。正常的鱼很少会有钟形虫的附生,发生大量附生时,多半因为体表受伤或移池运输时体表保护的黏膜受损,失去黏液的保护才会使钟形虫大量附生。症状:

1.感染初期体表出现米粒大小向外增生的白斑。2.患部逐渐扩大,伤口伴随二次性的细菌感染,呈现潮红出血。3.鳞片脱落,患部出血溃疡,有水霉、藻类或其它原虫的附生。4.刮取患部黏膜组织,于显微镜下检查,可观察到群聚会收缩运动的钟形虫,虫体下端具分枝状长柄将虫体连接在一起,除钟形虫外,常可观察到口丝虫、斜管虫、车轮虫的混合感染及水霉与丝藻的附生。治疗方式:

1.钟形虫的附生感染一般不易处理,除了以药物控制外,必须配合水质环境的改善和二次性细菌感染的控制。2.改善水质环境:适当地换水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水流强度等,可减少钟形虫的附生。3.福尔马林:20~30MG/KG浓度,药浴12~24小时,可减少钟形虫的附生。4.二次性细菌感染的控制:体表有发炎溃疡时,须配合使用呋喃唑酮2~5MG/KG溶液,长期药浴。

5.慢性局部伤口溃疡的附生,可在患部以碘酒等消毒后,再涂上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等以保护伤口。预防:

1.定期换水,清洗过滤池,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维持水质的清净。

2.移池运输时小心操作,防止鱼受伤或黏膜受损。

3.鱼受伤或黏膜受损时,及早以药物消毒,预防钟形虫或其它二次性病原的感染。

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中的种类。病症:车轮虫病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治疗方法: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5g和0.2g,配制成合剂后全池泼洒一次。2:苦参碱溶液,一次量,每1方米水体,0.4g,全池泼洒1-2次。3:严重时,苦参碱溶液和阿维菌素溶液配合使用,量不变。

鱼虱基本资料鱼虱于分类上属节肢动物,甲壳纲(Crustaceans),鳃尾亚纲(Branchiura),鱼虱科(Argulidae),鱼虱属(Argulus)。全世界至今约已发现百余种,在亚洲以日本鱼虱(Argulusjaponicus)最常见。体扁平盾状,雌雄大小相似,约5~8mm,头部与胸节连接一起形成头胸部(Ccphalothorax),具四对泳足可供游动及于宿主体表行动;头具一对复眼,附属器形成吸盘及钩状物,用以固着于鱼体;口器形成刺状,外包被鞘,可伸出用以穿刺宿主组组织,吸食组织液或血液,腹节(尾节)呈两片圆叶状,又称尾鳍,可为分类上鉴别的依据。鱼虱不具宿主种别性,各种淡水鱼皆可被寄生,多半寄生于血液循环充足的区域,如鱼鳍基部,嘴周围。当饱食血液后常会离开鱼体,躲于环境,再附着另一尾鱼,故具更换宿主能力。雌于受精后,离开宿主于水生植物、石块等产下~个具点黏液状的卵,排列呈长列状。整个生活史的时间约需40~天,因种类、水温而异,於16℃以下时卵的发育停止,8℃以下时成会休眠。病因1.水源的污染,随水流引入池塘。2.随感染的病鱼而引入。3.混于水蚤等饵料生物而引入。4.附着於两栖类而引入。5.附着於水鸟的羽毛而引入。症状1.鱼体发,於池底池壁或石块上磨擦鱼体或於水面跳跃,企图驱除体表的寄生。2.重症感染时,会有不活泼、厌食、远离鱼群等现象。3.体表、鳍或鳃的伤口,黏液分泌增多,出血或红肿发炎。4.二次性细菌感染,引起其他病变。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的治疗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每种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是差不多的,寄生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其他的鱼病或是更严重的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寄生虫的预防是很重要的。

寄生虫对鱼的危害:1)机械性的刺激会造成锦鲤的肌肉损伤,这是所有寄生虫对锦鲤共有的一种特征。如鲺寄生,它主要是以其口器以及背甲的覆面倒刺刺伤、撕裂宿主的皮肤,导致宿主十分不安,病鱼开始出现狂游并调理水面。2)挤压和阻塞:大家都知道寄生虫有两大类、内寄和外寄。而一些寄生虫寄生在鱼体内部,就会对宿主的器官、组织进行挤压、引起萎缩、坏死或是生理机能丧失的情况。3)掠夺宿主的营养:前面也讲到寄生虫的主要营养和食物来源是来源于宿主本身,或多或少都会对宿主产生一些伤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导致死亡。4)毒素:寄生虫寄生在宿主身体的过程中,它的新陈代谢物都会排泄在宿主的体内。有些寄生虫还会分泌有毒物质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有一定的伤害。例如鱼虱就是一边寄生一边释放毒素。

预防:每亩鱼池投放生石灰——kg,清理鱼池。用阿维菌素、溴氰菊酯以及敌百虫等专用杀虫药物,清理鱼池。每天换水1/3,然后使用专用杀菌剂二氧化氯、高聚碘等杀菌。当有明显的变化时,一个星期后再杀虫一次。还可用浓度为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者是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进行药浴,同时将水温环境提升到25℃以上。或是最直接的方法,减少饲养的密度。

致害1.严重感染时,宿主失血而衰弱不活泼。2.为许多病原的病媒,如血液寄生,鲤传染性腹水症。3.体表的伤口,易被Aeromonas、Pseudomonas等细菌侵入而引起细菌性疾病。4.伤口易被水霉附生而引起水霉病。5.伤口因毒性的作用会红肿,甚至造成小鱼死亡。治疗一般药物对卵无效,故需每隔2~3周重复治疗数次,才可完全根除。1.好必定(ABATE-E)乳剂使用浓度0.1~0.2ppm(每10吨水使用1~2c.c.)。2.地特松(Trichlorophone)使用浓度0.2~0.5ppm(每10吨水使用2~5公克)。预防1.定期使用药物防治(敌百虫)。2.晒坪,干燥可杀死卵及幼,成虫。3.增加水流量,可减少鱼虱感染的机会。

鱼怪鱼怪(Ichthyoxenusjaponensis),又名鲤怪,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囊虾总目、等足目、缩头水虱科、鱼怪属的1种。形态特征鱼怪呈乳白色,体背部遍布黑色素点。雌虫体长19~28毫米,宽11~15毫米。身体两侧常不对称。头节小,呈横椭圆形或菱形,有1对复眼。第1触角8节,第2触角9节,均短小。头节的附肢还有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和颚足。胸部宽大,分7节,第1胸节的前缘和第7腹节的后缘均内凹。胸部腹面有鳞片状的覆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内藏受精卵,可多到数百粒;在抱卵时,育室膨大如球。胸足7对,指节钩爪状,前3对向前伸,后4对向后伸。腹部较窄,前5节短小,尾节大,呈半圆形。腹肢5对,为呼吸器官。腹部末对附肢为尾肢。雄虫长11~16毫米,宽6~8毫米。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第2胸肢内肢为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生活习性寄生于淡水鱼体内。寄生在鲤和鲫鱼的胸腔中,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宿主受鱼怪的刺激后,在体腔前端分泌形成一个袋形的透明膜,使虫体与体腔隔开。袋内包着一雌一雄,长期生活在内。鱼怪在袋内的位置是头朝内,尾朝外。尾节靠近囊孔,以利于呼吸。长成后,由于体形增大,不能再由原孔钻出体外。患鱼怪病的鲤和鲫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京津一带、云南、台湾的淡水鱼中均发现鱼怪,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用途此虫虽然相貌不雅,但可食用,据说味道比鱼更加鲜美,且具医疗价值。取其干品研末,可治疗呕吐、腹泻、胃疼、气痛、癌症等病症。清朝道光年间《宝庆府志》记载:“长安营有龙潭,潭中有鱼,鱼腹中有龟,剖鱼取之,蓄之水中,亦能生活。古人云:焙干研末和酒服之,可治呕病……”指的就是这种寄生虫。 又名鲤怪。症状鱼怪呈乳白色,体背部遍布黑色素点。寄生在鲤和鲫鱼的胸腔中,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患鱼怪病的鲤和鲫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鱼怪雌体   在中国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但鱼怪可入中药,有降逆、开郁、解毒、止痛的功能治疗方法:此病想要杀灭成虫的难度较大,因此主要工作放在杀灭第二期幼虫,切断它的传播途径。药物可使用“晶体敌百虫”,在6—10月之间,用1.5PPM浓度药液泼洒,使水的药液浓度在0.5PPM。在幼虫高峰期,选无风天气,在沿岸距离30厘米的狭水带泼洒敌百虫液,每隔3—4天泼洒一次,连续几次,可消灭此病。

复口吸虫复口吸虫病又叫"白内障病"、"瞎眼病"。是由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引起的鱼病。我国常见的有湖北复口吸虫、倪氏复口吸虫和匙形复口吸虫三种。复口吸虫的囊蚴体前部有口吸盘、腹吸盘。病原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目前我国引起疾病的复口吸虫有湖北复口吸虫、倪氏复口吸虫和山西复口吸虫3种。尾蚴为典型的无眼点,具咽、双吸盘、长尾柄、长尾叉,特征是在水中静止不动时,尾干弯曲,使虫体折成“丁”字形。囊蚴呈瓜子形或椭圆形,分前体和后体,前体中有口、腹吸盘、咽、肠道和黏附器,体内布满透亮的颗粒状石灰质体;后体短小,内可见1个排泄囊。大量尾蚴对鱼种急性感染时,由于尾蚴经肌肉进入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到眼球水晶体寄生,在转移途中所导致的刺激或损伤,在锦鲤养殖过程中,病鱼出现在水中作剧烈的挣扎状游动,继而头部脑区和眼眶充血,旋即死亡。或病鱼失去平衡能力,头部向下,尾部朝上浮于水面,随后出现身体痉挛状颤抖,并逐渐弯曲,1天以后即可死亡。尾蚴断续慢性感染时,转移过程中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刺激较小,不论是鱼种或成鱼,并无明显的上述症状,尾蚴到达水晶体后,逐步发育成囊蚴,囊蚴逐渐积累,使鱼的眼球开始浑浊,逐渐成乳白色,形成白内障,严重的病鱼眼球脱落成瞎眼。本病的诊断可取下病鱼的眼球,剪破后取出水晶体,剥下其外周的透明胶质,或放在盛水的玻皿中,肉眼或用放大镜、低倍镜观察,可见白色粟状虫体。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鸥鸟,卵随鸟粪进入水体中,孵化出毛蚴,钻入椎实螺中发育形成胞蚴和大量尾蚴。故复口吸虫病的发生,传染源是鸥鸟,传播媒介是椎实螺。两者缺一,此病则不可能发生。若鱼池上空有较多的鸥鸟,而池塘中又有大量椎实螺,阳性螺的百分率有20%-30%,在培育鱼种时,即有可能发生急性复口吸虫病。1尾3-6厘米的鱼种,若短时间内同时有数十个至近百个尾蚴侵入,即可导致急性死亡。若鸥鸟、椎实螺的密度并不大,而阳性螺在5%左右,则有可能引起部分鱼患“白内障”。急性复口吸虫病的发病季节为5-8月。复口吸虫性“白内障”则全年均有发生。本病一旦发生,难以治疗,因此强调预防和控制。

预防方法(1)鱼池清塘,可用每1/15公顷按水深1米计,用千克生石灰或50千克茶饼带水清塘,杀灭池中椎实螺。(2)发病池可用硫酸铜(0.7毫克/升)全池遍洒,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可杀死椎实螺。(3)用苦草或其他水草扎靶,放入水中,诱捕椎实螺,第二天取出,置日光下曝晒,使螺死亡。连续诱捕数天,可控制疾病的发展。

侧殖吸虫病原:侧殖吸虫属复殖吸虫。   病症表现:鱼苗患病时,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于下风处,故俗称“闭口病”,剖开病鱼,可见侧殖吸虫充塞肠道,尤以前肠为密集,肠内没有食物,最后鱼苗饿死。   诊断方法:剖开患病鱼苗的肠管,如发现有大量侧殖吸虫寄生,即可作出诊断。   预防措施:   1必须进行彻底清塘,将池塘中的螺及虫卵杀灭。   2在养负池中发现有中间宿主湖螺等,应用草捆诱捕后压死,具体方法见血居吸虫病。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加水时应经过过滤,严防螺随水而带入,尤其是鱼苗4鱼种患病后可用消食百虫清拌饲投喂千克鱼体重每天用0.3克,连喂6天。

球虫球虫是鱼类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并发症气泡病病症患球虫病的病鱼的鳃部因为贫血而呈现粉红色。如果剪破肠道,明显可以看见肠内壁形成的灰白色的结节,周围的组织呈现溃烂,致使肠壁穿孔。肠道内有荧白色脓状液。严重时,肠外壁也出现结节状物。病鱼外观症状显现腹部膨大,鳃苍白色。剖开腹部,严重的病鱼肠外壁明显可见肠壁溃疡穿孔,有些部位现结节病灶。剪开肠道,肠管特别粗大,超过健康鱼的2倍-3倍,前肠肠壁上有许多小结节,将小结节取下,置显微镜下检查,证实这些小结节是由艾美虫的卵囊群集而成,从而可确诊此病。治疗方法:1硫磺粉。每千克的鱼体重用克,拌入豆饼投喂,1天1次,连用4天。2碘。每千克鱼体重用碘2.4克,均匀混入豆饼内投喂,1天1次,连用4天。3乙酰胂胺。药与食料的配比为1:0,吃食量按鱼就吃食日投量投喂,1天1次,连用3天-5天。4呋喃唑酮。用量与用法同。

三代虫病原三代虫属中的一些种类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三代虫的外形和运动状况类似于指环虫,主要的区别是:三代的头端仅分成两叶,无眼点;后固着器伞形,其中有一对锚形中央大钩和八对伞形排列的边缘小钩。虫体中部为角质交配囊,内含1弯曲的大刺和若干小刺。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子胚胞中又已孕育有第三代胚胎,称为三代虫。由于三代虫具有胎生的特点,子代产出后,可在原寄生体表寄生,也可移离原寄生侵袭其他寄主。病症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常出现蛀鳍现象。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流行情况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其中以湖北和广东较严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一(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用含20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15~30分钟,以杀死鱼种体上寄生的三代虫。(2)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水温20~30℃时,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防治效果较好。(3)用含2.5%敌百虫粉剂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1~2克。(4)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水用药0.1~0.24克,防治三代虫效果也很好。防治方法二一、当水温为20℃~30℃时,用90%晶体敌百虫以0.2×10-6至0.3×10-6的浓度全池泼洒;二、用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三、淡水鱼用5%食盐水浸洗5分钟;四、用×10-6至×10-6的福尔马林浸洗鱼体25分钟或50×10-6浸洗鱼体14小时。

红线虫 病原 红线虫又称嗜子宫线虫,因其虫体细长,颜色鲜红故称红线虫,红线虫引起的锦鲤鱼病叫做红线虫病。红线虫又可分为鲤红线虫和鲫红线虫两种。下面主要介绍鲤红线虫病的特征:鲤红线虫主要危害鲤鱼,雌虫一般盘曲寄生在鲤鱼的鳞片下面,使鳞片隆起。此虫经常在鱼的鳞片下蠕动,破坏鱼的皮肤,吸取鱼的养分,引起皮肤发炎和充血出血。在皮肤发炎处往往会寄生水霉病,引起继发性感染。严重时可能造成锦鲤的肌肉发生腐烂现象,从而使病鱼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和产卵亲鱼,流行季节一般为春季。红线虫病的感染是由于在锦鲤养殖时锦鲤吞食了带有幼虫的水蚤后被感染,在体腔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迁移至寄生部位并发育成熟。红线虫病通常发生于5、6月。一般不会引起病鱼死亡,但可引起细菌、真菌的感染。严重时也可引起死亡。病症虫体寄生处,组织充血、发炎、溃疡甚至坏死。并在病灶处可见红色虫体盘曲其中。病鱼眼窝中有大型虫体,清晰可见。

治疗方法: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2用2%-2.5%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3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只需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4每立方米水体用0.2-0.5克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主。

杯体虫杯体虫属(Apiosoma)是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缘毛亚纲、缘毛目、累枝科的一属。   形态特征:为附生纤毛虫。身体充分伸展时呈杯状,前端粗,向后变狭。前端有1个圆盘形的口围盘。口围盘四周有3层口缘膜结构。缘膜由纤毛构成,但不一定全连成一片。口围盘内尚有1个左转的口沟,后端与前庭相接。前庭不接胞咽。口缘膜中间的2圈,沿口沟两边,随口沟环绕,外面一圈直至前庭,变为波动膜。在体中部或之后,有1个圆形或三角形的大核。小核在大核之侧,一般呈细长的棒状。与体轴平行。在前庭附近有1个伸缩泡。体后端有1个附着盘,具有弹性纤维丝。体表有细致横纹。虫体收缩时,口围盘先收缩。口围盘纤毛作束状,外伸于体外,再渐缩入。身体顶端仅留一小孔。有时缩成茄子状。 主要种类:我国已有10余种的记载,常见的种类有:筒形杯体虫(A.cylindriformisChen)、卵形杯体虫(A.oviformisChenHsieh)、变形杯体虫(A.amoebaeGrenfell)、长形杯体虫(A.longiformisLi)等。广泛分布于各地。杯体虫为纵二分裂的无性生殖。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进行接合生殖。小接合子附在大接合子口围盘附近。寄生于多种鱼类的皮肤及鳃。虫体成丛寄生在鱼苗体表上时,妨碍鱼正常呼吸,鱼生长发育受影响。病鱼成群缓游,身上似有1层毛状物。体表毛状物,呼吸困难,发育迟缓,成群缓游。

治疗方法:(1)每亩池塘用15~20千克苦楝树枝叶(扎成小捆)沤水,隔天翻1次,每隔7~10天换1次新鲜楝树叶枝。(2)发病塘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毫克/升浓度。(3)每亩池塘用2~3千克新鲜韭菜,加入食盐1千克,把韭菜切碎拌入食盐,边拌边搓出汁液,每天进行全池泼洒,连泼3天。

来源:可以随机个名字

●●●●●

分享到朋友圈

就是对水族圈最大的赞赏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ys/10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