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饮食 >> 正午回顾一个叫吴宇清的男人决定去死
新春之际,正午将回顾几篇年较为重要的稿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顺祝大家猪年进步。
编者的话:吴宇清是个很难定义的人,他身份众多,包括诗人,电台DJ,乐评人,教编剧的大学老师,公务员……他热爱音乐、文学和电影。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对待朋友慷慨热情。外界对他的普遍印象是“主持人”和“活动家”。而且,他一直在写诗。奇怪的是,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注意到他的诗。年9月26日下午三点,吴宇清从28层的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叫吴宇清的男人决定去死
文
李纯
一
谁都没想到吴宇清决定去死。他们以为他开了一个玩笑,或者是恶作剧,就像这么多年他所展露的玩世不恭的作派。
消息很快证明属实。年9月26日下午三点,吴宇清离开家,拖着一条瘸了的右腿,可能上了一辆出租车,也可能步行。他在丹凤街停了下来,走进唱经楼小区,小区耸立了三幢矩形的高楼。年,他在其中的一幢租了一套房子。地方是早就选好的。楼梯的门禁是坏的,以便他能畅通无阻地抵达最高的地方。第28层。越过生锈肮脏的窗棂,天空阴沉,尖顶建筑物隐没在巨大的灰色中。
警察赶到现场后,首先通知了他的单位。他是南京市国税局的一名基层科员。P.K.14乐队主唱杨海崧的姐夫是吴宇清的同事,姐夫问他,知不知道吴宇清跳楼了?杨海崧说,不可能。姐夫说,你赶紧查一查,确定一下。杨海崧开始四处询问,没人知道,也没人相信。
他给吴宇清的朋友杨子馥打电话,在吴宇清生命的最后半年,杨子馥和他的联系最多。“吴宇清的事你知道吗?”
“知道,待会儿下了班我就去找他。”
“不是这个事。”
“你们都没有我清楚,昨天晚上我们通过电话,下了班我就去。”
“不是,他跳楼了。”
那天下午,诗人刘立杆在歌德学院参加诗歌活动,他也接到“吴宇清跳楼了。”之后的两个小时,电话不停地涌进来,持续到半夜。六天前,吴宇清对他说,他觉得冷,当时刘立杆很奇怪,九月怎么冷了?“光膀子都行啊”,他回答。
南京“七八点”乐队的海洋也知道了。五个月前,他在一家酒吧和吴宇清偶遇。
酒吧是以前海洋唱歌的地方。那天他带了一个香港女孩,听见有人大喊大叫地在旁边喝酒,辨别出是吴宇清,两人都高兴坏了。吴宇清对香港女孩也很热情,三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海洋当然不相信吴宇清死了,他不停地打吴宇清的电话,打不通,再打,还是不通。
吴宇清的学生王飞飞正在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他刚参加完电影节的欢迎酒会,三个小时后是《何日君再来》的世界首映。那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吴宇清是这部电影的文学顾问。从电影院出来,他准备去海边走走,收到消息,“吴老师出事了,下午跳楼身亡,抑郁症。”他浑身发抖,不相信是真的。
之后,陆续有人在网络上悼念吴宇清,称他为“南京地下音乐教父”,同时他也是一名笔名外外的诗人。音乐人左小祖咒说,“一个好人,一个好诗人,一个绝对的人,我的朋友从南京新街口28层楼飞下,离开了我们。”民谣歌手周云蓬说,“每次路过南京都会想到外外,他的诗歌越读越好,还有,没人组织酒局并且买单了!”
诗人韩东第一次读到了吴宇清的诗。他们是多年的朋友,但韩东从没见过他的诗。他先是震惊,而后愧疚——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视而不见”可能是诗人所能犯下的最不能弥补的错误之一。他说,“一个人的天才直到死时才被人发现,尽管是身边的人,惭愧,不安。”
吴宇清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新街口派出所的警察,警察是他的朋友。他说:“我要跳了,可能很狼藉,麻烦你帮我收拾一下。”然后,他探出身体,像收起翅膀的鸟一样摔到地上。
大约年的吴宇清,地址和拍摄者不详。
二
年5月,吴宇清的双腿又不怎么灵便了。年轻时他就有痛风的毛病,小时候在凉水里游泳落下的,这是个秘密。他讨厌向外人展示虚弱,况且这病不足以带来困扰——只要控制饮食就行了。他爱好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尤其是乒乓球,技术高超,参加过省机关单位组织的比赛,名列前茅。总体来说,他表现得像个身体不错的小伙子。但这次他去外地出差,吃了海鲜,喝了啤酒,回来后打了一次乒乓球,脚趾和膝盖就肿了。病痛来得迅猛,半夜疼得他在床上大叫,尤其是右腿,不能打弯,像一根筷子。
吴宇清个子挺高,年轻时留一头披肩发,长得干净清秀。后来年纪大了,头发变少了,有一阵子南京作家流行剃光头,一桌子坐下来十个有八个是光头,他也索性剃光。因为有打乒乓球的习惯,他的身材几乎没有变化,最近反而越来越瘦。
这一天,吴宇清出了一趟远门,找他的哥们儿刘立杆。刘立杆是南京的诗人。年,两人在“他们”诗歌论坛相识,很快成为要好的朋友。
刘立杆与吴宇清同龄,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在国家单位工作,吴宇清在国税局,刘立杆在规划局。两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泡酒吧,半夜回家写作。一度,这让刘立杆觉得分裂,好像一个人同时过着两种生活,自己是具有双重身份的间谍。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
他俩的家庭背景也差不多,父母都在大学任教,父亲都是古板的工科知识分子,在他们看来其实是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假知识分子”。两人的反抗一度都非常激烈。
有一次过年,刘立杆回家,进门后,他直接把脚架在饭桌上,点了一支烟看着他爸。刘立杆的爸爸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那天,他默默地拿了一瓶酒,给儿子倒了一杯,说,现在我也管不了你了,你干你想干的事情吧。
出了鼓楼区,不是骑自行车能到的了,在吴宇清看来就是远门。吴宇清住在东南大学的家属楼,是个老小区。街道在闹市,却是副旧模样。树比楼高,下了场雨,树叶就落下来,把路遮住了。电动车像兔子一样乱窜,总有狗趴在路边,一动不动。住习惯了,他觉得新城虽然整齐干净,但没了人味,反而无趣。几年前刘立杆搬到建邺区,坐公交车需要一个小时,直接导致两人见面次数从一周两到三次,变成一个月一到两次。
吴宇清给刘立杆带了几部国内最近的独立电影。谈起电影,他一如既往地喋喋不休,重点推荐了法国电影《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说的是国王外出散步,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难以入眠,发起高烧,身体迅速衰弱,然后死了。他抱了抱刘立杆家的猫,说“小猫挺可爱的,等它生了给我一只。”会面结束后,刘立杆用滴滴帮他叫了一辆车,吴宇清不会,他的华为手机是单位发的,只用于收听和拨打电话。他挺感慨,“我操,很方便啊。”那时刘立杆觉得他腿脚虽然不便,但看上去很健康。
6月9日,P.K.14来南京欧拉空间演出。P.K.14成立于年,是南京的一支态度激进的后朋克乐队,对很多年轻的独立乐队产生过影响,被奉为标杆。主唱杨海崧是南京人,上大学时,他认识了吴宇清。那时,杨海崧是个留长发,无比热爱鲍勃迪伦的摇滚青年。
吴宇清坐刘立杆的车去的欧拉。开场前,老朋友们聚在门口抽烟。杨海崧44岁,现在生活在北京,他留着寸头,戴眼镜,穿简单的衬衫和球鞋。吴宇清站在他的左边,头戴毛线帽,胡须杂乱不堪,杨海崧突然察觉,他一直向往的生气蓬勃的“台长”怎么开始衰老了?
这次巡演,P.K.14演奏了新歌。吴宇清站在人群末尾,坚持看完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演出,“双腿酸麻”,疼痛让他几乎没有挪动位置,但是,他激动地对每一个身边可以咬耳朵的朋友说,“他们找到了新的核!”后来实在撑不住了,他给杨海崧发了短信,说“腿不好先撤了,新歌极好,有的地方很根源像年后的齐柏林,有的地方是一种新的吉他恐怖主义。”杨海崧叫他好好保养,以后再聚。他完全想象不到,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夏天
蒸腾不止
遥远梦想中的徒步
我想象我是一架锈机床
感觉漏油
时刻摩擦出
伤感的老骨头节拍”(吴宇清的诗《关节》)
“台长”,他们称呼他。年,吴宇清主持了两档和摇滚乐有关的电台节目,时间是周六和周日晚上九点。一个叫《摇滚殿堂》,向乐迷系统性地介绍摇滚乐,开场是Mr.Big的《ToBeWithYou》,随后是开场白:“感知的大门打开了,欢迎走进摇滚殿堂”,带有普及性质。另一个叫《新乐天书》,专门介绍一张唱片。歌是他选的。当时没有网络,普通人不知道该听什么,也不知道在哪儿听。他的节目成了一个窗口,一个通道,有的人一边聆听,一边记录乐队和歌曲名称。在南京,年轻人是通过吴宇清干净清脆的声音抵达摇滚乐的。
每周末,吴宇清会采购一些打口磁带,后来是打口碟,最常去山西路的军人俱乐部。
军人俱乐部有一座宽敞的大院子、一家电影院、一个溜冰场和很多商铺。那里聚集了五六家打口门面。就在那儿,吴宇清认识了很多音乐上的朋友,除了他出生在年,这伙人其余均出生于70年代。
杨海崧第一次见到吴宇清时,吴宇清在唱片店坐着和老板聊天,长头发,肩挎一只斜挎包,“太帅了”,“说话的方式和手势非常自然”。他向杨海崧推荐唱片,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围绕军人俱乐部,朋友圈从两三人扩展到十多个。军人俱乐部有一家四海音像,老板家在市中心,成了据点,一群人买点啤酒、快餐面,在他家听音乐,看录像带,一直待到半夜。大家在一块儿像兄弟一样放松。吴宇清性格最外向,有着和战士一样充沛的精力。他的朋友最多,原因之一是他总掏钱请大家吃饭,像个热心的大哥。当然还有传播最新的乐队——他总是听得最多的那个。
有一次,南京电台举办原创歌曲的录制和征集,吴宇清收到一个高三学生寄来的样带,他问那人,“歌你写的?”“我写的”。“词你写的?”“我写的”。“写得可以啊。”“你谁啊?”“你听听我的节目。”
那人叫海洋,后来是“七八点”乐队的主唱。七八点是一支南京乐队,活跃在到年,随后销声匿迹。
那年海洋不到二十岁,正在野心勃勃地阅读和写诗,参加了一个名叫“对话”的诗社,成员多是江沪一带朦胧诗派的诗人,整天看油墨印的诗刊。他写了三十几首诗,找了一家出版社,编辑讽刺他,这东西你花钱印出来给自己看啊?不过,他听了崔健,也听了张楚,张楚的形式启发了他,把诗歌和音乐配在一起,他想他也能做。当时摇滚乐风头大,新乐队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by/1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