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初听此诗,一股油然而生的大气磅礴与骨子里的顽强不去跃然纸上,这首古诗出自唐朝末年农民军领袖黄巢之手。千年以来黄巢被视为多少英雄豪杰的心中偶像,当年宋江在浔阳楼唱反诗,一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道尽了对黄巢的崇敬与膜拜。

不过黄巢的最终结局是十分悲惨的,身死兵败麾下一众将士选择了投降唐军,自己的数十名姬妾也被唐朝皇帝逮捕。原本以为女子未曾出力能得善终,可没想到唐朝皇帝唐僖宗却十分残暴,处置方式残忍至极,引起当时百姓激愤。

从军起义

元和十五年黄巢出生在今山东菏泽,黄巢的家庭世代经商贩卖私盐,所以家境殷实较为富裕。这让黄巢在年幼之时就接触到了一些刀枪棍棒,他对此也是兴趣浓厚。

黄巢的军事天赋是在小时就表现出来,而他的文学造诣也是天赋秉然,从小就精通文理,可谓是文武双全。成年之后黄巢胸有成竹的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三番五次均以落榜无功而返,黄巢气愤的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诗句就从此以后决定弃文从商。

原本凭借着富足的家庭,黄巢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但自从当朝唐懿宗上位以来,国家天灾连绵不断,再加上朝廷没有给出很好的处理方式,所以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滑,将愤怒都迁移到了当朝者的身上。

河南濮阳一位名叫王仙芝的私盐同行,因无法忍受无用朝廷,率领民众揭竿而起宣布叛乱,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数日之后连续攻破三个州镇城池。

黄巢听闻王仙芝如此勇猛,于是也率领了数千人加入到王仙芝队伍当中。随着走投无路的百姓参与到起义队伍中,日渐壮大的队伍后来已经扩张到了数万人,这也遭到了朝廷出军剿灭。经过两三年两军交战,最终朝廷选择了诏安王仙芝,封王仙芝为重要官职,毫无收获的黄巢最终与王仙芝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之后朝廷派王仙芝出兵剿灭黄巢的起义队伍,但王仙芝最终既然选择了投降于黄巢。愤怒不已的朝廷派去宋威大将军斩杀了王仙芝,此后黄巢正式开始了自己单独带队浴血奋战的生涯。

黄巢在这时自封为王,得到了旁人的一众簇拥,在黄巢的影响下起义队伍再度得到了升华与壮大。骁勇善战的黄巢至此率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朝廷已经没有了抵抗之力。之后黄巢攻入太清宫,在含元殿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齐,人生彻底到达了顶峰。此时的唐朝皇帝唐僖宗早已溃败而逃,不知所踪。

终成泡影

黄巢熟读经书有勇有谋,但在巨大的胜利果实面前还是表现出了忘乎所以,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清除前唐的官员,而是就此沉沦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之中,让唐朝有了可乘之机。

唐朝的残兵败将悄悄发展,最终发起了一轮反击,一举收回了首都长安。之后黄巢手下大将开始策反叛变,局势又逐渐偏向唐朝,随着黄巢死在邓进思的刀下,起义队伍也彻底灰飞烟灭,这些士兵一部分归降于唐朝,一部分死于战场。

黄巢的帝王生涯至此走向覆灭,天下大势又重新回到了唐僖宗的手上,而面对那些黄巢的昔日手下,他又如何决断呢?

在黄巢在位期间,招收了数十名姬妾,她们随着黄巢的死亡变为了无主之人,通通被带到了唐僖宗面前。

唐僖宗看着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女子,唐僖宗身为一国之帝没有丝毫的爱民与怜悯之心,而是冷冰冰的问道“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这些可怜的女子在乱世之中得以幸存,本就是天大的运气,而如今唐僖宗竟然质问她们为何选择与黄巢为伍,试问天下若是太平盛世,谁想去南征北战四处流窜,她们又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呢?

民众激愤

唐僖宗身为一国之君,黄巢举兵攻入皇宫时,还慌忙逃窜,他又有何颜面质问他人。底下一女子听到皇帝所言,顿时愤怒不已,壮起胆子反问道“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此女子所言正是皇帝心理命脉,若是先前黄巢来犯,唐朝百万军队尚不能阻挡,选择退居到巴蜀两地躲避风头,置民众于不闻不问,如今来责备她这个小女子,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唐僖宗不知所措恼羞成怒,看着眼下这些女子顿时心中烧起了无名怒火,下令让人把她们全部斩杀,数十名姑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菜市口刑场上,刽子手看着这些花容月貌的姑娘,顿时心生怜悯。但皇命难违,于是每人赐予她们一碗烈酒,喝醉了上路也就不知疼痛。

几十名女子就这样喝醉在刑场,在甜美的梦想中悄然死去,唯有先前质问皇帝那名女子,性情刚烈滴酒不沾,迎面刽子手的大刀选择从容就义。刑场周围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百姓,这次没有了之前斩首罪犯时的满堂喝彩,百姓口中议论的满是惋惜与对当朝皇上唐僖宗的不满和愤慨,唐朝也在唐僖宗的统治下逐渐腐朽落寞。

小结:

这场乱世争斗中,这场双方权贵争夺皇位的战争中,这十几名女子与数不胜数的百姓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与无辜者。但最终战争的胜败却要他们用生命来买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国家的失败与时代的悲哀,真正的盛世是建立在民众基础上,从安居乐业逐渐走入幸福安康逐层升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jc/146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