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复习资料(2)

感官系统

眼球壁各层组成特点、分部、作用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3层。

(一)纤维膜(外膜):包括1.角膜2.巩膜

(二)血管膜(中膜):包括1虹膜2睫状体3脉络膜

(三)视网膜retina(内膜)

盲部:虹膜部,睫状体部

视部:脉络膜部

分部: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最外层是紧邻色素上皮的感光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神经盘处集中,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

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眼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

34、眼的房水aqueoushumor循环

循环途径:房水(睫状体)→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35.眼外肌名称、作用及神经支配

眼球外肌extraocularmuscles

配布在眼球周围,均为骨骼肌,共7条(记住肌肉名称)

上睑提肌levatorpalpebraesuperior止于上睑,提上睑、开大眼裂,动眼神经

上直肌rectussuperior使瞳孔转向上内方,动眼神经

下直肌rectusinferior使瞳孔转向下内方,动眼神经

内直肌rectusmedials使瞳孔转向内侧,动眼神经

外直肌rectuslateralis使瞳孔转向外侧,展神经

上斜肌obliquussuperior使瞳孔转向下外方,滑车神经

下斜肌obliquusinferior使瞳孔转向上外方,动眼神经

36.鼓室的六壁与听小骨的名称

鼓室的壁

上壁,鼓室盖壁,是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

下壁,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的薄层骨板。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其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后壁,乳突壁,其上部有大而不规则的乳突窦开口。

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tympanicmembrane,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倾斜,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中耳的一些病变会导致光锥改变或消失。

内侧壁,也称迷路壁,即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

听小骨:

锤骨malleus、砧骨uncus和镫骨stapes。

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蜗管膜、半规管

37.前庭蜗器感受器名称林1宪2政3Allrightsreserved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壶腹嵴: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

神经系统

9大神经主要作用(隔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12对脑神经名称,出入颅部位、分类

感觉神经(Ⅰ、Ⅱ、Ⅷ)、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眼的神经

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

动眼神经:上直、下直、内直、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滑车神经:上斜肌

三叉神经眼神经支:眼球黏膜

展神经:外直肌

面神经:泪腺

舌神经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舌神经:舌前2/3黏膜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肌

面神经:舌下腺,舌前2/3味蕾

舌咽神经:舌后1/3黏膜和味蕾

舌下神经:舌内肌,舌外肌

40.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组成(或核团)、主要作用(及其分支与分布)

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记住三大分支)

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由脑桥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3条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1.眼神经ophthalmicnerve

1.泪腺神经:细小,分布于泪腺和上睑;

2.额神经:经眶上切迹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鼻睫神经:发出许多分支分布于鼻腔粘膜、筛窦、泪囊、鼻背皮肤以及眼球、眼睑等

2.上颌神经maxillarynerve

1.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主支,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

2.上牙槽神经:3支分别穿入上颌体骨质,互相吻合成上牙槽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牙及牙龈

3.颧神经:分布于颧、颞部皮肤;

4.翼腭神经:连于翼腭神经节,分布于腭和鼻腔的粘膜及腭扁桃体。

3.下颌神经mandibularnerve

①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前及颞部皮肤,并分支至腮腺;

②颊神经:沿颊肌外面前行,分布于颊部皮肤和粘膜;

③舌神经lingualnerve: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

④下牙槽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下牙槽神经中的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⑤咀嚼肌神经:属运动性,分布于各咀嚼肌。

面神经

面神经facialnerve为混合性神经,主要含有3种纤维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面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面神经管近侧弯曲部中的膝神经节geniculateganglion,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味蕾,中枢突止于脑干内的孤束核上部。

(一)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鼓索chordatympani

2.岩大神经

3.镫骨肌神经

(二)在颅外的分支

1.颞支常为3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等。

2.颧支3~4支,至眼轮匝肌及颧肌。

3.颊支3~4支,至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沿下颌下缘向前,至下唇诸肌。

5.颈支在颈阔肌深面向前下,支配该肌。

翼腭神经节pterygopalatineganglion

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上颌神经下方,有副交感纤维、交感纤维、感觉纤维进入此节。

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ganglion

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纤维、交感纤维、感觉纤维进入此节。

41.内脏运动神经特点

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nervoussystem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又称为自主神经系autonomicnervoussystem;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vegetativenervoussystem

42.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体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交感(神经)部sympatheticpart(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副交感(神经)部parasympatheticpart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43.脊髓内部结构(3角、3个纤维束或5个纤维束)

3角

前角(运动),后角(感觉),侧角(内脏)

5个纤维束

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44.脑干的构成,主要脑神经核名称(性质分类)

脑干brainstem构成

中脑midbrain:

大脑脚,脚间窝,上丘,下丘

脑桥pons:

基底沟,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上半(内侧隆起,蓝斑)

延髓medullaoblongata:

延髓脑桥沟,锥体,橄榄,锥体交叉,菱形窝下半,小脑下脚,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主要脑神经核名称

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III),滑车神经核(IV),展神经核(VI),舌下神经核(VII)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V),面神经核(VII),疑核(IX,X,XI),副神经核(XI)

一般内脏运动柱generalvisceralmotorcolumn: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内脏感觉柱visceralsensorycolumn:

孤束核(头部:VII,IX;尾部:IX,X)

一般躯体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柱

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45.简述小脑分叶及各叶的主要机能

小脑分叶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叶片,若干分叶组成一个小叶,以较深的裂沟分为3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与维持人体平衡有关

小脑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小脑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参与精细运动调节,运动的起始、计划、协调。

46.简述间脑分部;背丘脑腹后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间脑diencephalom

背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

背丘脑腹后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的分叶和功能定位;何谓边缘系统、边缘叶?

端脑telencephalon(又称大脑cerebrum)

大脑皮质分叶

额叶frontallobe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

颞叶temporallobe外侧沟以下的部分;

枕叶occipitallobe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

顶叶parietallobe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

岛叶insula呈三角形的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Brodmann第4区和第6区。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为: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3、1、2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是:①上下颠倒,但头部也是正的。③身体各部在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视区: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继传来的视觉信息。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听区:

位于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

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患者虽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此区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角回(39区),靠近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于感觉性失语症。

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由与边缘叶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等)组成

边缘叶limbiclobe

在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

48.大脑髓质的纤维有几类?简述内囊位置、分部、通过纤维束加病床意义。

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的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实现皮质各部之间以及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可分为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3类。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的纤维较短,称弓状纤维。联系叶与叶间的纤维较长,主要包括:

①钩束,②上纵束,③下纵束,④扣带

(2)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3)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大部分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形成宽厚的白质板层即内囊

内囊internalcapsule

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3部:

①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③内囊膝: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三偏综合征”。

基底核大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人核)

49.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有何区别?何谓节前、节后纤维?交感和副交感有何区别?

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躯体运动神经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效应器骨骼肌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preganglionicneuron,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低级中枢,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纤维至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postganglionicneuron,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纤维达到效应器。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

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内脏神经没有自己独立的神经干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交感和副交感有何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2.植物性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4.分布范围不同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50.脑的血管来源何处?何谓大脑动脉环?何谓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脑膜静脉窦?简述脑脊液产生与循环。林宪政Allrightsreserved

来源

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ca.

大脑动脉环

(一)组成:前交通A.和两侧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和大脑后A.

(二)意义:沟通颈内A.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沟通两侧脑A.系

硬膜外隙epiduralspace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空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脊神经根、淋巴管和静脉丛,略呈负压。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较宽的空隙,两膜间也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脑脊液产生与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上行传导路浅感觉、本体觉、视觉(有几级神经元,名称,交叉部位,2级纤维束名称)功能与损伤后表现。

上行传导纤维

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

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信息

三叉丘系: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下行传导纤维:

皮质脊髓束:与运动控制相关。皮质脊髓侧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远端),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四肢肌(近端)及躯干

系统解剖教材P本体感觉及和痛、温觉和粗触觉的传导通路的传导过程图,简洁易懂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损伤表现: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2级神经元组成

浅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

损伤表现: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发生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的视区(纹区),产生视觉。

损伤表现: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③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④一侧视束以后的部位(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52.下行传导路(锥体束)组成,(上、下神经元)功能与损伤后临床表现特点。

锥体系pyramidalsystem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损伤表现:

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但肌不萎缩。

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表现为因失去神经直接支配所致的肌张力降低,随意运动障碍,又称弛缓性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位置:峡部,2-4气管软骨环。功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引起呆小症,分泌过多引起甲亢

甲状旁腺:位置:上、下两对,均贴附在甲状腺侧叶的后面。功能:甲状旁腺素

肾上腺:位置:腹膜后面,肾的上内方,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

垂体位置: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功能:生长激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各类促激素

松果体位置:中脑上丘上后方,褪黑素等

胸腺位于上纵隔前份,也是淋巴器官,分泌胸腺素、促胸腺生成素等

大题方向

1.吃药治疗慢性肠炎(小肠),问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到达炎症区域发挥作用的。

答: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A→腹主A→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炎症区

2.药物从胫前静脉注射,到胃中起作用,经过的循环的路径

答:胫前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V→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胃

3.药物经小肠吸收后,作用于肺部的路径

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肺

4.吃药治疗慢性肠炎(小肠),问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到达炎症区域发挥作用的。

答: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A→腹主A→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炎症区

5.药物从胫前静脉注射,到胃中起作用,经过的循环的路径

答:胫前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V→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胃

6.药物经小肠吸收后,作用于肺部的路径

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肺

针刺传导通路:躯干四肢肌腱、关节、皮肤感受器→脊N→脊N节→后根内侧部

→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的

丘脑上辐射→中央前回

此为运动下传通路:举例:皮质脊髓束:左侧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基底部→延髓椎体→椎体交叉→右侧皮质脊髓侧束→腰部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腰丛→股神经→股四头肌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jc/71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