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痛风结节专科治疗医院 >> 痛风结节病因 >> 用药传奇ldquo痛风尿酸r
1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该植物蔓生如莼,被称为过山龙、过岗龙者,乃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满山之意;其根茎呈块状而不规则,其结节状隆起如盏连缀,大若鸡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故得名。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
骨疼痛。
由于该药入药较晚,如张山雷曰:“自濒湖《纲目》,始以药入本草。”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始有“施州土人用以敷疮颇效”。
临床上应用的人并不多,且不广泛。
实际上该药的作用是很强大的,用得好,往往起沉疴,疗大病。
2
要想用好土茯苓这味药,一定要掌握好两个特点:一是祛湿,二是解毒。尤其是第二个特性。前贤在这方面论述的特别突出:土茯苓利湿导热、凉血解毒,历来为治梅毒要药。明兰茂《滇南本草》中有一专治杨梅毒疮的单方,即用“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明代汪机《本草会编》亦用以治疗杨梅毒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土茯苓治疗梅毒有较详细的记载:“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若因服轻粉导致肢体拘急者,可重用土茯苓,配猪牙皂、牵牛子各3g。3
名医张山雷善用土茯苓治疗杨梅毒疮,其独特之处为大剂量久服;“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多服此药,永无后患”。现代临床用土茯苓为主药,配合金银花,或苍耳子,或蒲公英、忍冬藤等清热解毒药组成复方,治疗早期梅毒或隐性梅毒,其血清转阴率在90%左右,而中晚期梅毒治愈率在50%左右。梅毒是毒,湿毒更是毒,虽说种类不同,但在中医里都可以划归于湿毒的范围。我在临床上常用土茯苓治疗湿疹、牛皮癣、头痛、带证及痛风等。这些病凡是湿热瘀久,化毒伤正,湿毒邪盛者,都可以重用土茯苓来治疗,往往应手起效。验案分享
患者:霍某,男,62岁。西安民航管理处退休职工。
病史:患顽固性痛风3年,经医院查血尿酸μmol/L,病理活检确诊为痛风石,X线片提示右足趾跖关节第5跖骨头外缘有半圆形掌齿状小透亮区。
诊断为痛风。
刻诊:平素怯冷,面白无华,形肥神疲,走路一瘸一拐,声称痛极了。
曾服西药别嘌醇片,因胃肠道反应停药。
后经多处治疗不效。现舌淡苔白厚,脉滑大;
中医辨证:湿毒留滞经脉,痹闭不利。
治法:化湿毒,通经络,蠲痹著。
处方:
生黄芪30g,当归10g,土茯苓g,川萆薢30g,生薏苡仁50g,泽泻30g,猪苓15g,苍术15g,滑石30g,阿胶10g(烊化),僵蚕10g,全蝎15g,威灵仙30g。
基本上以上方为主,每服7剂调一次处方。
重用土茯苓90~g,共服60余剂药。
经检查,血尿酸恢复到正常值,右足亦不痛了,人也有精神了;
基本痊愈,嘱戒海鲜肥肉半年。
——古道瘦马医案
古道瘦马按:痛风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此证确以湿毒为主因,但往往兼夹风痰、死血为患。治此证,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在用量上突破常规,一般每日用60~g,参用虫蚁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坚持守方,定收佳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