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肩负起以科技创新主动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任,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技厅联合开展了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评审活动。12月17日晚,“最亮的星——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郑州举行,10位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和1个团队获此殊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吴养洁教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国俊,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小兵,医院、医院、医院等单位医护人员组成的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入选其中。

仪式上,省委常委、秘书长穆为民为“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个人和团队颁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济超、副省长霍金花、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等出席发布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屈凌波以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代表学校参加了仪式。

不负最美,无愧最亮

科技工作者们

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灿若星辰的他们

背后的故事

吴养洁:为祖国发展贡献所有力量

这是郑州大学老校区内的一道风景:从教60余年,一位面容清隽和善的老人,总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穿行在校园内的法桐绿荫下。

这是河南高校教研领域的一座高峰:他一手打造出了响当当的郑州大学化学学科,先后培养出了博士生、硕士生多名,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学领域的领军人才。

他是郑州大学教授吴养洁,河南省培养的第一位“本土”科学院院士。

6岁父亲去世,在山东烟台恤养院长大……生活的挫折和时代的磨难,让吴养洁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也形成他坚定的人生信念:“没有党和人民的关爱,我一个苦孩子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要为祖国发展贡献所有力量,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年,吴养洁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留学期间,他总是在实验室待到最晚,直到晚上11点钟管理员来关电闸。“他所有时间都在工作,几乎是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里,这种精神只能叫作无私的奉献。同时,他对自己的实验认真态度令人难以置信。”在吴养洁的毕业答辩记录中,导师O.A.莱乌托夫教授给出热情洋溢的评价,“……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最好的一面,我认为在他的祖国他一定会获得成功。”

年,吴养洁在莫斯科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郑州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需在全国高校抽调专家教授进行援建。“来了之后才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面对出乎意料的困难,吴养洁没有退缩,“这里就是祖国需要我的地方。”

缺乏教学设备,吴养洁就想方设法购置和自做;筹建新化学实验楼缺乏建设经验,他就边干边学,结合实际画出草图供建筑施工参考……从主持新化学实验楼平面及内部设备设计,再到组建放射化学实验室与放化专业,吴养洁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他的带领下,郑大的化学学科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年获批设立博士点,年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年吴养洁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年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被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在科研之路上,吴养洁也带领团队连连摘取硕果:年,他作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项目的负责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在全国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80岁时创立“崔-吴偶联反应”,他和崔秀灵教授及其研究生首次引入内置氧化剂的概念,成果发表在化学顶尖杂志《J.Am.Chem.Soc.》上……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吴养洁的学识和品格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年,吴养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委省政府为他庆功祝贺,这在全省也是首次。

在科教战线耕耘六十多载,吴养洁在学生们眼中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吴老师常告诫我们一句话:业精于勤,事成于专。”崔秀灵教授说,老师的言传身教,已成为化学系师生们遵循的治学态度,在学业上认真,在研究上执着。

92岁的吴养洁,现在依然每天坚持到办公室工作,到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他说:“我比很多人更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分量,学习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值得珍惜。”

张国俊:战“疫”诠释“医者仁心”

“我申请去信阳,守好河南的南大门!”2月3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国俊临危请战,火线出征。

这一幕场景,与17年前何其相似。当时,“非典”肆虐,张国俊第一个报名冲进隔离病房,和其他医生一起筑起抗击病魔的钢铁城堡。

11年前,在抗击“甲流”的战役中,张国俊的身影再次出现。作为河南省防治“甲流”专家组成员,他的足迹遍布了全省,为控制和战胜“甲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袭白衣,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一个人不惧生死?

12月14日一大早,医院东院区,张国俊正在忙着查房,稍后还有两场手术、两场远程会诊和一场讲座等着他,日程排的满满当当。

“这么高的工作强度,身体能吃得消吗?”

“习惯就好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比这还要累十倍。”张国俊轻描淡写地回答。

时间回溯到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作为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国俊1月份开始就没日没夜的忙活。

病毒扩散的速度超乎想象。信阳扼守河南的“南大门”,与湖北接壤,疫情形势更严峻。2月3日,张国俊与医院呼吸危重症科许爱国教授、河南中医院中医内科张国海教授组成第一专家组,第一时间抵达信阳。

张国俊的到来,给当地吃了一颗“定心丸”。医院,面对一位有流行病学史、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当时国家下发的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指南中也找不到答案,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左右为难。张国俊结合患者血象、胸部CT片和其他相关检查资料,果断建议:先隔离,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这名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控制了新的传染源,减少扩散的可能性,当地医务人员大大松了一口气。

张国俊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对母子平安闯关的故事。27岁的新冠肺炎产妇合并急性妊娠脂肪肝,1月31日紧急进行了剖宫产手术,分娩一男婴,随后婴儿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张国俊紧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综合判断患者病情,与当地医生充分沟通,在有限的时间内制订了最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2月6日拔的管子,当时她冲我们伸大拇指时还有气无力,第二天再会诊时,脸色就红润了很多,手一下子就举得高高的,母子平安了,提起这件事我就很高兴。”张国俊激动地说。

2月8日,信阳第一例上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成功撤机,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例成功撤机的患者。3月14日,信阳最后一例新冠肺炎住院医院隔离病区危重症病房出院,实现了全市清零。

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披上了白大褂,就有了冲锋向前的勇气和力量。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有无数个像张国俊一样的白衣天使用生命守护生命,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

陈小兵:癌症防治的科普尖兵

什么是癌?

“一个癌字三张口,胡吃海喝加瞎抽,一口一口又一口,堆积如山得了病就叫癌。”这是陈小兵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也是他自己对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的解读。

陈小兵是医院内科副主任,省内肿瘤癌症防治的专家,他对癌症的复杂机理了如指掌,可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啥是癌症、咋预防癌症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

所以陈小兵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科普达人。

12月14日,和每天的工作内容一样,陈小兵一大早就来到病区,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查房、接诊、准备远程会诊和科普讲座的资料,日程排的满满当当。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满了锦旗和荣誉证书:“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等。

荣誉加身的背后写满了科普路上的辛酸无奈。刚开始做科普时,陈小兵听到过各式各样的非议:做科普出力不讨好、教学科研临床不行才去做科普、科普是为了图虚名挣面子。

“接受别人的建议,忽略别人的非议。只要我做的事对一个人还有用,我就会坚持下去。”陈小兵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年他在一次健康科普讲座中讲到,一个人如果短期内体重不明原因骤然下降,在排除了甲亢、糖尿病、结核等消耗性疾病之后,一定要警惕癌症的可能。一位现场听众听到了这段话,在认真对照自己家人的情况后,发现与此一致,医院检查,结果检查出肾脏肿瘤,及时做了手术,根治了肿瘤,家人非常感谢。“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不仅能在病房治疗病人,也要在肿瘤防治科普和健康教育中让更多的人受益。”陈小兵说。

科普既要讲科学性、严谨性,也要有可读性、娱乐性。为了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陈小兵编“顺口溜”解释癌症与不当饮食的关系,还经常现场跳舞劝大家不要久坐。他利用互联网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防癌理念,传播健康科普知识,线上线下受益群众达1亿多人次。

医生临床救治任务繁重,这么高频次的科普,时间从哪里挤出来?

“上下班的路上、等电梯的空隙甚至是吃饭的饭桌上。”陈小兵一有时间,总会拿起手机回答网络问诊,并给自己规定一周至少要拿出半天的时间出去做科普。上下班的路上自己从不开车,而是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业务学习和科普上,在风驰电掣的自由与时不我待的责任之间如何选择,陈小兵果断选择了后者。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均等的,你把时间用到吸烟上,你的烟瘾会越来越大,用到喝酒上,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差,你拿它来做科普,你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完整。”陈小兵不仅以身作则,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做时间管理的大师。

守时、谦逊、语言表达能力强,陈小兵把全部的休息时间用在健康科普上,对于他来说,这既是一份爱好,也是一份事业,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战疫援鄂奏凯歌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这是一面战斗的旗帜!

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时,他们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司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最终奏响了凯歌,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2月8日晚上10时30分,河南省卫健委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组建一支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医疗队。2月9日上午10时,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队伍组建,14时30分在河南省卫健委宣誓出发,奔赴武汉。

“我们急危重症的医生,肯定要第一个冲上去。”嘱咐爱人好好照顾老父老母后,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凯就悄悄离开了家。

“我家都是学医的,父母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完成任务,安全回家。”26医院护师、护理二组感控组长李英豪踏上了征途。

当晚,队伍到达武汉,印象中的繁华武汉,变成了夜色下的万巷空城,空气仿佛都是窒息的,眼前的场景瞬间让全体队员的心绷了起来。

作为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医院副院长陈传亮的面色凝重:“临危受命,我们面对的是一场遭遇战。很多因素都不确定,信息不畅,资源短缺,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如何尽快整合好队伍,形成战斗力。”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是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名医护人员来自全省49家医疗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超过一半的队员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缺乏高等级防护的救治经验,怎样才能把这么多人迅速攥成一只铁拳?

“我们必须拿下这场仗,没有任何退路!”陈传亮说,为了形成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医疗队成立临时党委,把支部建在一线阵地上,切实发挥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利用短短的3天时间,对全体队员进行感控管理业务培训。

组织有力,措施到位,与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融合后,让每位队员迸发出强烈的学习主动性。3天后,全员合格的考核成绩让医疗队领导坚定了信心:这一仗,我们能赢!

2月13日,医疗队整体医院后,开始收治病人,张床位很快就满负荷运行。面对这一情况,医疗队早有心理准备和对策,分别成立了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治疗。

名医生在4位医疗组组长带领下进行专家会诊,会诊人次近百人。在护理组,名护士制定24小时四班制,最大限度提高人员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最及时的护理。感控组的同志每天严防死守紧盯每一个流程,确保每一位队员安全进舱出舱。

截至休舱,医疗队累计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人,治愈出院人,重医院人,舱内检测咽拭子实验人次,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患者零投诉“四个零”,给武汉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当我们乘机返回郑州时,欢迎的人群给予了我们最高的礼遇。”A组医疗小组组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智达回想起凯旋时的情况,仍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履行天职,报效祖国,当党和人民需要我们时,我们一定还会第一时间冲上去!”

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惧危险

逆行出征

是抗疫英雄

他们积极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是科普达人

他们献身教学科研

倾心为国家培养人才

是育人楷模

这些郑大人

以实现中原更加出彩

人民更加幸福为己任

用责任、毅力与担当

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

他们以实际行动

有力弘扬了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科技之星,光耀中原!

郑州大学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zl/12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