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发作死死的抱着大脚趾呼天抢地的哭,这大概就是痛风发作时,患者们的真实写照.....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痛风石形成时候,总是肢体末端的关节呢?为什么不形成在其他地方?

其实吧,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就是因为痛风发作是大多数侵犯的是肢体末端。

发病机制

这个问题呢,得要从头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痛风石?

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这些痛风石可造成痛性的、覆盖皮肤的结节。常见于关节软骨、滑囊、耳轮、腱鞘、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组织和肾脏间质等处,引起相应的症状。

让你们痛不欲生的痛风,还有痛风石的形成,根本的原因就是身体的尿酸排泄困难,形成了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但是这只是痛风石形成的第一步,在痛风石形成的过程中,血液中的尿酸盐含量过高,甚至高过血液对于尿素盐的溶解度时,我们体内的尿酸盐就会开始析出结晶,这些结晶就是最初的痛风石——尿酸盐结晶。

那你又要问了,为什么很多人都患上了高尿酸血症但是并没有痛风呢?

这是因为单纯的血尿酸高,在一定的限度内,只要没有结晶析出,就不会有痛风的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人,多数没有表现出痛风。

当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上析出时,就会诱导我们的机体出现炎症,即我们所说的:红肿热痛。

现在我们简单的了解了痛风的发病机制,那么我们就要回归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痛风石总发生在肢体末端关节处呢?

那就要看到底大脚趾有什么“魔力”,让尿酸盐结晶那么喜欢了。

两大可能因素

①温度

我们都知道,在人体中越是距离心脏远的地方,温度就越低。而人体的核心温度是37°C,除了躯干,其他地方的温度总是比37°C低。那就更不用说离心脏最远的,皮肤最薄的脚趾了。

根据专家实验得出的结论,温度越低,生理盐水对尿酸钠的溶解度越低,并且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溶解度。所以此部位的尿酸钠溶解度最低,这是一个确切的因素,这也是我们分析的第一个因素。

②尿酸盐溶解度

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尿酸盐的诊断值是μmol/L,专家的实验数据结论,在37℃的生理盐水中,尿酸钠的溶解度为μmol/L,所以在人体37°C的地方,体液溶解尿酸盐的溶解度与人体可容纳尿酸盐的限度差不多,但不同部位体液对尿酸钠的溶解度也不同。

虽不确定好发痛风部位的体液溶解度一定比其它地方低,但这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这是我们分析的的第二个因素。

不同部位的人体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综合下来总会有一个地方会是痛风最偏爱的部位。

虽然截止到目前的研究对痛风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的具体原因仍未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看上述两个因素,也不难推测出大脚趾“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热文回顾

尿酸正常,痛风还发作?只因...

痛风发作,应该热敷还是冷敷?都不对!你应该这样做!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by/115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