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志英许永周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并以高尿酸血症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竹炎和关竹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肾损害致肾功能不全。笔者近年对中医治疗痛风的方证有所探讨,取得较好疗效。

一、特殊的证候和诊断依据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以爆发性,常于夜间骤发,剧痛性,非对称性,多单关节,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局部皮肤暗紫红肿,间歇发作为特征。

本病的临床诊断依据以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并在一天内达到高潮;急性炎证局限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单侧附关节急性发炎;非对称性关节肿胀;发作可自行终止;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结节;高尿酸血症;皮下结节或关节腔积液捡有尿酸盐结晶;X线照片示:虫蚀样透光区;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者。

二、特殊的分型证治

根据痛风特殊的病因证候,特汀相应的证型方治。

(一)风湿热痛痹型:突发关节剧痛,每于夜间痛醒,得冷则舒,活动困难,或伴发热,心烦,患病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多发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治法:祛湿清热,泄浊通络。

方药:清浊通痹汤(忍冬藤30克、黄柏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毛冬青30(克)、玄参

15克、当归10克、没药10克、牛膝15克、防已15克、秦艽15克、匕叶连30克)_。血瘀明显选加桃仁、赤芍、泽兰、三七等;痹痛甚加蜈蚣、全蝎。

(二)湿浊瘀痛痹型:关节持续疼痛,不能活动,夜间为甚,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或伴倦怠纳减,患病关节肿胀,暗红,僵硬,畸形,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缓。多见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慢性关节炎期。

治法:利湿泄浊,祛癖通络。

方药:祛瘀通络汤(黄芪30克、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毛冬青30克、山甲10克、当归15克、三七6克、牛膝15克、自芍15克、威灵仙15克、七叶莲30克)。关节僵硬畸形可加强祛瘀通络药:I蜈蚣、土鳖虫、桃仁、红花、宽筋藤、鸡血藤、稀签草、透骨消、络石藤之类。

(三)脾虚瘀浊型:关节肿痛缓解后,血尿酸仍高,关节僵硬不灵,或有浮肿麻痹,痛风石沉积,或痛风石结节破溃溢流白浊浆末,或伴倦怠乏为,心悸气短,纳呆呕恶,舌淡红或胖嫩,苔白滑,脉沉缓细涩。

治法:健脾泄浊,祛瘀通络。

方药:加味防己黄芪汤(黄芪30克、防已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蚕沙15克、赤芍15克、毛冬青30克、透骨消30克、鸡血藤30克).关节僵硬麻痹加宽筋藤、山甲、鸟梢蛇之类;痛风石结节或破溃加法半夏、猫爪草、穿破石、海藻、山慈菇之类祛瘀软坚,散结通络。

(四)肾虚瘀浊型:关节肿痛缓解后,血尿酸持续高,骨关节僵硬畸型,或痛风性肾炎,尿酸石形成,或伴头晕头痛,腰痛尿少,心悸浮肿,舌暗红苔少,或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细涩。

治法:补肾泄浊,祛癖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2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车前草30克、杜仲15克、黄芪30克)。头晕头痛加天麻、蒺藜;尿酸石加金钱草、石苇、薏苡仁、威灵仙、三棱;浊毒内戕,心悸呕恶,浮肿尿少合真武汤。

三、外治疗法

双柏散(验方):将药散用冷开水调成膏状,或水蜜各半调膏,冷敷患处。

四、饮食疗法经验方

(一)黄花菜2市斤,分四次煮水连渣服食,不加盐、油、肉。服后血尿酸仍未降至正常,可间歇服用。

(二)祛湿粥方:薏苡仁6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木棉花30克、灯芯花5扎。加粳米适量煮粥服。

(三)小肚利湿方:猪小肚(猪膀胱)2-3个、薏苡仁30克、田贯草(鲜车前草)30克、赤小豆30克、扁豆30克。共煲汤饮用。

(四)健脾渗湿方:西洋参10克、准山药30克、百合30克、薏苡仁30克。共煲汤服。

五、机理探讨

痛风病过去认为是西方常见病,我国较少见。今天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常见的首发症状,所以很容易与其他关节疾病相混同,但痛风有其特殊的病因病理,治疗措施都有其特殊性。

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从辨证分析,与中医文献载述的热痹、风湿热痹、历节病(又称历节风、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痛风等病症相类似。早在《内经》、《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有所记述。

痛风病变在筋骨节,其本在脾肾,皆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功能障碍所致。

先天禀赋缺陷,或年老体虚,又索嗜肥甘厚味,酒澧无度,劳倦失调,损伤脾肾,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分清别浊失司;或兼反复外感风寒,浸袭经络,气血津液受阻,从而湿热痰浊内生,流注瘀聚脉络肌肉,筋骨关节,引发关节红肿灼痛,肌肤间结节,痰浊瘀腐则溃流脂浊,痰瘀痼疾以致僵肿畸形,浊毒积聚肾间则成石淋。

初病在经络,邪实为主,以湿热痛痹为先,久则深人筋骨,累及脏腑,虚实夹杂,病情迁延,脾肾损伤,运化泄浊功能障碍而产生呕恶关格重症。本病原因浊毒瘀滞为患,与一般风寒湿痹不同。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风与先天性酶的缺陷或肾脏清除减退,致尿酸生成增加及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且在一定诱因,特别是高嘌呤饮食习惯,而引发痛风发作。与中医认为由先后天不足,脾肾机能障碍,运化泄浊功能失职,加上饮食不节等因素,致湿热痰瘀浊毒之邪内生,蕴蓄瘀聚的发病机理相吻合。

痛风的治疗,西药抗痛风药虽能迅速控制症状,但有一定副作用,且难以根治,根据中医学理论辩证治疗,疗效颇佳。中药治疗痛风,根据本病特殊的病因病理和发病特征,急性期和间歇期病变症候,笔者分为四个基本证型辩证治疗,即风湿热痛痹型、湿浊瘀痛痹型、脾虚瘀浊型、肾虚淤浊型。认为较符合临床实际,且能与一般风寒湿痹相区别。运用自拟方清浊通痹汤、祛瘀通络汤配合外敷疗法,以祛湿清热,泄浊通络,消肿止痛,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疗效。间歇期治疗以调补脾肾治本为主,针对高尿酸血证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痛风是一种慢性及至终生的疾病,中医药治疗痛风,标本兼顾,先后天同调,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副作用小。急性期有明显的消肿止痛,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笔者历年临床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大多数在一周内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笔者最近治疗一例青年患者,自少疾病缠身,少年时即患风湿性关节炎、肾炎,多年后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性关节炎间歇发作,脾肾两虚。视其全身状态其差,遂施以脾肾双补、泄浊通瘀强筋通络方药。药后病者尿量增加,随尿排出一些“沙石”,复诊时带来一纸包沙石,继续服药颗粒状沙石减少,排出一些细结晶盐状沉渣,尔后逐渐减少,尿转清。2月后复查,肝功、肾功包括尿酸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精神好转,贫血纠正,面足浮肿消减,关节痛(包括原来全身痛)减轻,充满信心坚持治疗下去。

痛风间歇期任务是预防复发,关键是控制高尿酸血症,减少关节慢性损害和内脏受累。尿酸是一种湿浊毒邪,因脾肾功能障碍,瘀蓄筋肌关节,甚至内脏而致病。所以治本之法是增强脾肾功能,促进尿酸的排泄和代谢,坚持贯彻利湿泄浊,祛瘀通络的治疗。必须强调本病防治的长期性,病者要密切配合并严格遵守痛风膳食(三低一高),即低嘌吟、低脂肪、低热量和大量饮水,碱化尿液。采取上述综合性措施,是可以控制及终止痛风病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志英,现为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

许永周,医院主任医师。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疗吗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kq.com//mjccby/9589.html

------分隔线----------------------------